有關三國曹植的故事有哪些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國(現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植自小非常聰明,才十歲不到,就可以背出《詩經》《論語》及往代歷史各種詩書,諸子百家也曾廣泛閱讀。他活潑好動,聰明伶俐,和曹操一起時每被提問常常應聲而對。曹植曾經有七步作詩的壯舉,更是讓人對他連連稱贊,也是更加說明了曹植的文學素養。
楊洋飾演的曹植
曹植一生中一直性情坦率,不是那么講究自己的儀容儀表,不追求那些華麗的外在。
后來逐漸曹操把重心轉移到曹植身上。曹植15歲便開始追隨父親東征海賊。17歲隨父南征劉表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32歲的曹植被封雍丘王38歲的時候被封東阿。曹植一生非常注重隱士,曾經想把散落在人間的隱士人才重新聚集起來但是最終成效并不是很大。曹植一生中也是創作了許多文學著作,在他的《曹子建集》中錄了曹植所有的詩詞歌賦。其中收錄詩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為樂府詩體。比較具有名氣的作有《七哀詩》、《白馬篇》、《贈白馬王彪》、《門有萬里客》等。其中《洛神賦》更是描寫了洛川女神的婀娜多姿,是文苑奇葩。曹植的歷史評價也是頗高,李白更是說出:曹植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駕。天下豪俊,翕然趨風,白之不敏,竊慕高論。杜甫也是評價頗高:曹子建文筆壯,河間經術存。
三國曹植寫的名句有哪些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是建安文學代表人物曹植的代表作《白馬篇》中的名句。這首詩是曹植早期的作品,因為操起的曹植深得曹操的喜愛,曹操曾帶曹植去出征打擊海盜,這首詩正是刻畫了一個武藝高強忠心愛國的一個大俠形象。
楊洋飾演的曹植
曹植早期的作品充滿激情和斗志,在這首詩歌中體現得非常明顯,作為樂府詩歌,曹植的樂府歌哀而不傷。詩中刻畫的游俠投身刀鋒劍雨的戰場,怎能不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在國家安危面前,自己的生死又算得了什么?這是何等的視死如歸,氣勢恢宏,給讀者一股洶涌澎湃的心情,同時帶動全詩的感情基調。與全詩的開頭“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相呼應。
詩中給讀者營造的少年急匆匆向西北奔馳,因為少年要去邊疆保家衛國啊,所以不能容得一絲的耽誤,深深表達了作者自己渴望建功立業,忠心報國地志向。
詩歌的中間詳細寫了這個游俠來歷,游俠本是幽州和并州的人,年少時期便離開家鄉,希望可以揚名立威,隨身時刻準備著弓箭,騎射之術更是了得,動作敏捷地如同猴子,勇猛地像是森林里的猛獸,西北邊防告急的時刻,游俠奮不顧身,策馬奔向沙場,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作者對游俠的詳細描寫是因為作者有親身的軍旅經歷,所以才能刻畫地如此傳神,同時又將自己比作了游俠,向讀者傳達了一種忠孝不能兩全的心情。
曹植古詩雜詩寫的好嗎
雜詩最早出現于《文選》書中選取的漢魏詩人的詩歌,大多數人會以為這些題目為《雜詩》的詩歌是后世流傳過程中失傳了,所以是后人個這些詩歌取名“雜詩”。其實不然,有史書記載,“雜詩”這種題材的詩歌是曹植創作的。
曹植
曹植本身就是魏晉侍寢建安文學的代表,其文筆才氣本就是數一數二的,被譽為“建安之杰”。曹植的《雜詩》共有七首,曹植寫這些雜詩的時期是他有平原侯被貶安鄉侯,同年又改封為鄄城候,都是曹植人生后半生的事情,而曹植的雜詩也就是作于后半生這段時期。
曹植的幾首雜詩中很多表現了詩人壯志未酬的不甘心和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帶給詩人的苦悶。因為在曹丕稱帝后,曹植很是被曹丕猜疑,曹丕從心底是不想留曹植在世上的,所以才有后來的傳說,即曹丕讓曹植七步作詩的故事,所以那時候的曹植是深深被讒言畏忌困擾,早已沒有了年輕時候的熱情灑脫和積極樂觀,所以曹植的雜詩正是他那時候的遭遇和心情的真實寫照,曹植在詩中懷念親人朋友、思念家鄉,還通過寫思婦來折射自己和思婦一樣的悲憤之情,詩人的感情壓抑至極,如“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等。
曹植的雜詩融入了太多他個人的人格、痛苦、悲憤,雖然曹植的雜詩沒有屈原那樣有感動人心的勁道,但是也形成了他自己的一種怨又不憤怒的婉轉之風,獨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