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三國武將麴義為什么慘遭殺戮 驍勇善戰引袁紹妒忌

來源:小編整理2024-11-01 18:05作者:Mao

袁紹的得力干將麴義,​有人稱他是公孫瓚​的克星,黃巾之亂皇甫招兵初露鋒芒,界橋之戰更是幫助袁紹度過難關,可是凱旋在即為何慘遭殺戮?這是怎么回事呢?是誰的陰謀呢?還是因為袁紹妒忌的原因呢?

首先先來看看他的戰績

生于西陲家族積累驍勇善戰

東漢末年,麴義生于涼州西平(今青海西寧市),其家族平原麴氏是當地的大姓豪族。

平原麴氏,顧名思義這支麴氏家族的原籍在平原郡(今山東德州市),那么,麴義為什么會出生在距離原籍千里之外的涼州西平呢?

原來,在麴義出生前的一百多年前,西漢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他的先祖尚書令鞠譚,因受到東平王劉云“瓠山立石謀反事件”的牽連,被漢哀帝劉欣削職為民。

因懼怕遭到進一步迫害,鞠譚不敢回原籍平原郡,而是率兒子鞠閟等人“避難湟中、因居西平、改鞠為麴”,從此鞠閟改姓“麴”,是為麴閟,在涼州西平隱姓埋名地生活下來。

由于鞠譚在被削職為民時,并未遭到抄家,他得以帶著在京城做官所聚斂的財富,和兒子麴閟等人在涼州西平開拓領地,站穩腳跟。

涼州西平與羌胡為鄰,居住地犬牙交錯,為了應對好斗強悍的羌人,麴氏家族慢慢建立起了一支家族武裝,并在長期打打合合的爭斗中,熟練掌握了羌人快馬彎刀、出其不意的戰法,造就了威震一方的麴氏家族武裝集團。

在這樣的家族環境下,麴義從小就喜歡弓馬騎射,長大后受命統領家族武裝,長期與羌人征戰,所部也變得驍勇善戰。

黃巾之亂皇甫招兵初露鋒芒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中原爆發黃巾之亂,漢靈帝劉宏派遣左中郎將皇甫嵩平叛。

中平三年(186年),已升任槐里侯、左車騎將軍、冀州牧的皇甫嵩到涼州招兵,麴義率家族兵勇一千多人應招,從此開始走向中原。

麴義所部在冀州、并州一帶,與叛軍多次交手皆大勝而歸,麴義很受皇甫嵩賞識。

后來,皇甫嵩班師還朝,麴義則留在冀州牧韓馥手下做了參將。

反董內訌叛韓就袁交投名狀

初平元年(190年),由于權臣董卓擅行廢立,把持朝政,有篡漢圖謀,因此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冀州牧韓馥等多名地方軍閥共推邟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共同討伐董卓。

袁紹只是渤海郡一個小小的太守,為什么那么多勢力比他強大的地方實力派,愿意唯他馬首是瞻呢?

然而,雖然袁紹身為關東軍盟主,但由于這些地方軍閥各懷鬼胎,都想保存實力,誰也不愿意真正聽從號令,袁紹其實成了一個光桿司令,一場討伐不了了之。

其中,由于渤?儆诩街莨茌,袁紹實際上要受韓馥節制,這讓兩人的關系既微妙又緊張:韓馥想要控制和防范袁紹,袁紹則素來有入主冀州之心。

初平二年(191年),麴義背叛韓馥,韓馥親自率兵征討,結果反而被麴義擊敗,元氣大傷。

袁紹得知此事后,心中大喜,就與麴義結盟,共同逼迫韓馥讓位。生性怯懦的韓馥不堪壓力,將冀州軍政大權拱手送給了袁紹。

就這樣,袁紹反客為主,代領冀州牧,自稱承制,麴義也開始在袁紹帳下效力。

后來,南匈奴單于於夫羅劫持河內太守張楊反叛袁紹,駐扎在黎陽,袁紹命麴義追擊到鄴南,擊敗了南匈奴的部隊。

隨袁征戰界橋先登大敗公孫

袁紹得到冀州后,就有了統一河北的想法,但冀州北面有威震塞外的薊侯、奮武將軍公孫瓚,南面有袁紹同父異母的弟弟、后將軍袁術,這兩個勁敵,都不是好對付的角色,麴義在其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初平二年(191年)冬,袁術任命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為豫州刺史,屯兵陽城。可在孫堅出兵攻打董卓的時候,袁紹卻趁機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了陽城。

袁術一向與哥哥袁紹不和,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遣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協助孫堅回救陽城,結果公孫越在作戰中被流矢射中身亡。

公孫瓚得到消息后,憤然說道:“我弟之死,禍起于袁紹。”

于是,公孫瓚出兵駐扎在磐河(今河北境內),由于攻勢凌厲,一時間,冀州郡縣紛紛望風歸降。

袁紹非常驚恐,為了取悅公孫瓚,緩和局勢,任命公孫瓚的從弟公孫范為渤海太守,想以此與公孫瓚結援。

但公孫范一到勃海,卻立即倒戈,以渤海兵力協助公孫瓚。公孫瓚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今河北威縣境內)

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公孫瓚大敗。

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牧嚴綱,斬殺千余人,又乘勝追到界橋。

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率兵還擊,但再次被麴義打敗。麹義再接再厲,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砍了牙門大旗方才凱旋。

在歸途中,麴義還驅散了公孫瓚部圍攻袁紹的一支騎兵,及時解救了袁紹。

界橋之戰雖未完全改變袁紹與公孫瓚的實力對比,但卻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大長了袁紹及其追隨者的志氣,麴義功不可沒。

連戰公孫功勛赫赫慘遭誘殺

興平二年(195年),公孫瓚殺害襄賁侯、大司馬、幽州牧劉虞,盡得幽州之地。

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等人與燕國(今北京大興)閻柔聯合,率幽州兵馬及鮮卑、烏丸等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的手下漁陽太守鄒丹戰于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

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兵馬及鮮卑騎兵七千余騎,隨鮮于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麴義合兵,共十萬人馬攻打公孫瓚,在鮑丘大敗公孫瓚,斬首二萬余。

公孫瓚連戰連敗,只得退還易京(今河北雄縣西北)固守不出,麴義等乘勝追擊,包圍易京。

公孫瓚在易京開置屯田,兩軍相持一年有余,麴義因糧盡不得不退兵,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麴義,盡得其車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再次發重兵圍困易京,在消滅公孫瓚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袁紹召見麴義,并將他誘殺,兼并了他的部眾,有余部逃亡的,也被袁紹分兵撲滅。

麴義被史家評論為“公孫瓚的克星”,不僅界橋一戰大挫公孫瓚的銳氣,之后的多次交鋒中,麴義也是勝多敗少,為袁紹最后戰勝公孫瓚,成為北方霸主,立下汗馬功勞。

雖然袁紹也曾積極稱贊:“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橋搴旗拔壘,先登制敵者也”,但麴義的悲劇命運并沒有改變,《后漢書》中給出的理由是“(麴義)自持有功,驕縱不軌,紹召殺之,而并其眾”。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