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死后,順治當了皇帝,但是因為年幼,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帶領滿洲鐵蹄開疆拓土,奠定了大清王朝的基礎。多爾袞為大清在中原立足操碎了心,但是多爾袞當了攝政王,成為大清王朝事實上的一把手,但是始終沒有當過皇帝,但是為什么死后叫他清成宗呢?
大清攝政王多爾袞,是滿清入關和鼎定中原的第一人,功勛卓著,立下汗馬功勞。攝政王多爾袞至死也沒做皇帝,為什么被追封為“清成宗”呢?一生沒做過皇帝,那為何又成了大清皇帝“清成宗”?
當初皇太極猝死,只留下“孤兒寡母”。潮劇動蕩,多虧了多爾袞的幫助,做出了不少正確的決定,讓清朝順利度過危機。就說在1644年,是多爾袞決定清軍入關的。也就是這個英明果斷的決定,讓清朝在未來的200多年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雖然對于中華民族而言是一個災難的開始……后遺癥一直影響到今天……
1612年十一月十七日,多爾袞出生于遼東赫圖阿拉城,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的弟弟,滿清入關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的叔叔,孝莊太后的小叔子,“太后下嫁”的緋聞男友。生母名阿巴亥,烏喇那拉氏,是烏喇貝勒滿泰的女兒,比努爾哈赤小三十一歲,她早在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滿十二歲時嫁給努爾哈赤。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金,史稱后金,年號天命,兩年后以“七大恨”告天,發動了對明朝的進攻,揭開了明清戰爭的序幕。
在對明戰爭節節勝利中,后金內部的矛盾斗爭也不斷發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爾哈赤宣布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岳讬、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也就是說,從此時起,多爾袞以八齡幼童躋身于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這樣一個改變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動,是從當年三月努爾哈赤體棄袞代皇后富察氏開始的。當時雖然給大福晉富察氏頭上加了四條罪狀,但是都缺乏足夠的根據,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與富察氏關系曖昧,實際上,是有人對他們進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棄之后,取代她作為大福晉的正是多爾袞之母阿巴亥。這樣,努爾哈赤愛屋及烏,多爾袞及其兄弟阿濟格、多鐸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此外,代善由于處處計較而失去乃父的歡心,又聽信后妻的讒言而虐待已子碩讬,這就為覬覦其地位的人們帶來了反對他的口實,造成了前面所說的其“太子”地位的被黜。這樣,在努爾哈赤共治國政的制度下,多爾袞兄弟便第一次成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爾袞三次都沒當上皇帝
多爾袞,原本是有三次機會做皇帝的,甚至到了后期想做皇帝只是他一句話的事兒,可一生偏偏三次都與至高無上的皇位,擦肩而過。
第一次機會——努爾哈赤死
努爾哈赤沒當過大清的皇帝,始終是可汗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未指定接班人,阿巴亥被四大貝勒逼著殉葬。 母死時,多爾袞年僅15歲;侍珮O如何搶皇位 多爾袞母親被假傳遺詔殉葬
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國,后期形成“四大貝勒共同主政”的格局。后金大汗之位,成了努爾哈赤兒子們爭奪的對象。
其中汗位的主要競爭者:大貝勒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當然大妃阿巴亥(代表15歲兒子多爾袞)也參與了汗位爭奪。
大貝勒代善,是努爾哈赤長子;四貝勒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善于權謀。這二人最有勢力,宗室威望最高,也是一開始競爭最激烈的。
而大妃阿巴亥,身份和地位占有優勢,她是努爾哈赤的嫡妻正妃(大妃位同皇后),且深受努爾哈赤萬般寵愛,對大妃所生的多爾袞兄弟三人,寵愛有加。多爾袞,用漢人話說,就如同“正宮皇后之子”。
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比老公努爾哈赤小31歲,也是個厲害角色,漂亮、有心機、有謀略的不簡單女人,且阿巴亥家族亦擁有勢力。
至于其他皇子,基本淪為醬油角色。
結果,大貝勒代善因種種原因,后來放棄,卻轉而也支持皇太極。力量格局變動,皇太極聯合四大貝勒,以“努爾哈赤遺命”為名,令大妃阿巴亥殉葬,逼大妃上吊自殺。
年紀尚幼的多爾袞,毫無戰功和威信可言,在大爭之世,戰功決定一個人的地位。失去母親,除了哭什么也做不了。逼死努爾哈赤大妃 皇太極是否篡了多爾袞的王位
皇太極登上皇位頗費心思
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已經建立了戰功,在四大貝勒的支持下,登上汗位,改國號大清。
這是多爾袞第一次,擦肩而過。
天聰二年(1628年),在母親死去的翌年,多爾袞就隨其兄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這個殺母家仇可埋在心里了。
第二次機會——皇太極死
1643年農歷八月初九日52歲
此時的多爾袞已非年幼時哭鼻子的小毛孩,而已經是久經戰場、有威望、有韜略的成熟政治家、軍事家。戰功卓著的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已成為宗室最具威望的實力派。此時大權在握的多爾袞多鐸兄弟已經是戰功赫赫,威名遠播。身邊擁有著一批武將的支持,因此與皇太極之長子豪格成為了皇位最有力的爭奪者。
這下該多爾袞,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
但皇太極死后,按照慣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皇位爭奪卻分成了兩派勢力:一派支持睿親王多爾袞,理由是戰功大威望高,又是皇太極的弟弟;而另一派,則支持肅親王豪格,理由是皇太極長子,戰功也很顯著。多爾袞豪格叔侄皇位之爭 都兩手空且下場一樣慘
原本擁護支持多爾袞的勢力,比豪格勢力要大,但第三方力量濟爾哈朗加入,也支持豪格。這就導致了一個結局:兩派力量幾乎勢均力敵。
順治撿來的皇帝寶座,沒多爾袞哪有他,這點跟爹一樣親
兩派多番相爭之下,仍難分伯仲。多爾袞自知真要打起來,自己未必就有必勝把握,所以為防八旗內亂和滿清高層窩里斗,給明朝以可乘之機,最終雙方妥協:共同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6歲福臨繼位,就是小順治帝了。多爾袞為何擁立6歲的順治登基:多爾袞不稱帝之謎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皇位”這個天大的便宜,最后落在了無權無勢、毫無繼位可能的一對孤兒寡母頭上。孝莊母子(孝莊和兒子福臨),成為最大黑馬、最大贏家。
雙方各派出代表多爾袞、濟爾哈朗共同攝政,多爾袞為攝政王,濟爾哈朗為輔政王,形成二王共政局面。隨后,大清入關,遷都北京。
這是多爾袞第二次,擦肩而過。
第三次機會——入主中原
大清入關后,中原割據政權林立,也是一片爛攤子,稱王的、稱帝的、占山頭的,一抓一大把。此時的“大清”,所占地盤有限,根本還稱不上一個“大”字。叫大清,純屬是為唬人的。
攝政王多爾袞作為清朝主要總指揮,先后消滅了大順李自成、大西張獻忠以及南明政權等之后,從而掃平障礙、鼎定中原,滿清這才得以一統天下。這時的“大清”,才算是真正的大清了。
因此,攝政王多爾袞功勛和威望,也越來越高。多爾袞勢力進一步擴大。隨后,濟爾哈朗被踢出了輔政班子,豪格也被邊緣化出了權力核心,繼而被殺。兩方共治的局面被打破,最后成了多爾袞一家獨大。
多爾袞因為功勛卓著,一路被小皇帝順治加封,從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到最后皇父攝政王,榮耀無以復加,大權獨攬,一手遮天。
順治帝福臨成了“擺設”,多爾袞行“皇帝”之實,凡政令皆出多爾袞,獨斷專行,不必經皇帝,軍國大事皆多爾袞一人說的算,多爾袞還穿著與皇帝相似的服裝,親信勢力遍布朝野,多爾袞家族幾乎控制著滿清朝政。
此時,多爾袞若想廢掉順治帝,自己當皇帝,又誰能阻擋的了呢?但此時的多爾袞,已沒必要稱帝了。因為他早已在行皇帝之實,本質上已經是皇帝了,只不過差一個“皇帝”的虛名罷了。
多爾袞,務實不務虛。若廢帝篡位,只不過得到一個“皇帝”虛名罷了,一點也不實惠。不僅會帶來諸多麻煩,還會招致罵名。這跟曹操不廢漢獻帝的套路,如出一轍。
多爾袞死后,被順治帝追尊為“清成宗”,列于太廟供奉,多爾袞就成了大清成宗皇帝。評價給一“成”字,足見其至成功勛。
這是多爾袞第三次,擦肩而過。
這個攝政王讓皇帝覺得太沒面子 太委屈埋下了禍根
多爾袞17歲時跟隨皇太極征討蒙古,因軍功被皇太極賜予正白旗旗主。皇太極去世后多爾袞降三桂,破山海,最終攻克北京,帶領清軍入關,奠定了清朝二百多年的基業。要說多爾袞是清朝開國定基之人并不夸張。不過多爾袞權力再大畢竟位極人臣,權勢多么煊赫都應該恪守君臣之禮?墒窃谇宄ǘ、戰事暫穩后,多爾袞仗著手中的權力越發放肆。順治為了穩定自己這位權勢滔天的皇叔,為多爾袞建碑紀功,各項待遇也在諸王之上。在多爾袞生前,先后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一定程度上,當時的多爾袞如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成為事實上的皇帝了,而順治則成為了漢獻帝劉協一樣的傀儡皇帝。
攝政王多爾袞活著的時候,就是獨攬大權,猶如太上皇一般的存在。已經都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宰相,但是攝政王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宰相,甚至從一些角度來看,他的權利和地位比皇上還要高!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多爾袞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后,俸祿、冠服、宮室之制均超過一般親王。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爾袞稱“皇叔父攝政王”,重新規定了各項儀注,如跪拜等等,一切大禮諸如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若其回王府,則需送至府門。如遇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后,即去朝賀多爾袞。上朝時,多爾袞于午門內從便下轎,而諸王需于午門外下轎等等。上述所有儀注都表明一點,即多爾袞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他比皇帝還牛。
順治四年(1646年),他又根據群臣的意見,元旦朝賀時不再對福臨跪拜。
到順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多爾袞又向前進了一步,又“加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凡進呈本章旨意,俱書皇父攝政王”。其后,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即是說多爾袞不僅實權在握,而且在禮儀排場上也開始向皇帝看齊。至此,他的權勢地位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多爾袞大權在握,“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稱詔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悅之人,不應官者濫升,不合伊者濫降,以至僭妄悖理之處,不可枚舉。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之舉,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儼然如同皇帝。
但他依舊沒有成為皇帝。從種種跡象來看,多爾袞一直都是有稱帝野心的,之所以沒稱帝,主要還是認為時機不夠成熟,不敢貿然行動。但他的一切行為,都在使自己離皇帝寶座更近一步。同時同時,多爾袞當時不到四十歲,他當然認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最終,多爾袞的生命定格在了三十九歲。他一生中多次離皇帝寶座都只有一步之遙,但卻終究沒能實現夢想。除了無可奈何地抱怨命不好之外,似乎也沒有更恰當的理由來解釋多爾袞為什么沒能當上皇帝了。
綜上所述,縱觀多爾袞的一生他并沒有做過皇帝,他也沒有加冕為皇,但是他卻一直行使著一個帝國的最高權力。多爾袞的一生可謂是跌跌起起,他做過奴才,做過將軍,還做過攝政王,死后又做了清成宗,一生中風光過也落魄過,實在是一種不一樣的人生。奈何順治皇帝鑒于多爾袞多年霸占權力,將自己凌駕于皇帝之上,便剝奪了多爾袞的諸多封號,以解自己的心頭之恨。不過后來的乾隆還是將屬于多爾袞的稱號還給了多爾袞,這從某一種程度上,肯定了多爾袞的功績。
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圣武皇后”,祔享太廟。
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不久死于喀喇城。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順治帝聞之震悼。率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五里,迎多爾袞遺體。在多爾袞死后的第十七天,清順治皇帝追尊其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追尊為成宗義皇帝,葬禮亦完全依照皇帝的規格辦理。
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尊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義皇后,祔享太廟。多爾袞無子,賜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 后襲親王,俸祿是其他諸王的三倍。又以多爾袞的近侍詹岱、蘇克薩哈為議政大臣。
多爾袞死后才追尊皇帝不足兩月,便遭瘋狂清算!
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清順治皇帝卻宣布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尸。讓人產生了疑問?是什么讓順治帝這么大的轉變呢?
攝政王死了之后,順治親政。但是朝中還有非常多攝政王的黨羽,所以這個時候追封攝政王多爾袞為“清成宗”,一方面能夠安撫多爾袞的黨羽,一方面又能夠慢慢培養自己的勢力。所以是一個緩兵之技!
多爾袞死后不久,其政敵便紛紛出來翻案,揭發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議了阿濟格的罪,然后恢復兩黃旗貴族的地位,提升兩紅旗的滿達海、瓦克達、杰書、羅可鐸等。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見勢頭不對,也紛紛倒戈。在這種形勢下,先興羅什等五人獄,多年不滿多爾袞專權的順治帝,對自己皇叔多爾袞,進行了近乎瘋狂的報復:1651年2月便正式宣布多爾袞罪狀,削爵,撤廟享,罷謚號,黜宗室,籍財產入宮。
掘墓,掘開多爾袞的墳墓砍掉他的頭顱,鞭尸三日。
削爵,削去他生前所有的爵位,什么睿親王,皇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這一系列的爵位,一概罷免。
撤廟享,多爾袞廟號“成宗”,享,就是在廟里面供著,把他的供牌撤掉,而且再也不允許管他叫“成宗”了。
罷謚號,17個字的謚號,一個字也不留給他了,他什么都不是。
籍財產入宮,所有的財產充公。
黜宗室,把多爾袞的后代,從愛新覺羅家族中清除出去,成為一個草民。攝政王多爾袞太悲催 兩次皇位不得死后挫骨揚灰
接著,當權者又接連處罰了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多爾袞多年培植的勢力頃刻瓦解。多爾袞死后兩個月,突然從榮譽的頂峰跌落下來,完全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斗爭的結果。但是,多爾袞對于清皇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絕不是政治對手們的幾條欲加之罪所能掩蓋的。順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一等子許爾安分別上疏,稱頌多爾袞的功勛,幾乎句句在理,但被濟爾哈朗罵了個狗血噴頭,流放寧古塔充軍 。
因為所處的地位和角度不同,所以有些人認為多爾袞的所作所為并不值得夸贊。但是,不可否認他的確也會清朝立下了悍馬功能老。不論是他的身份還是他的功勞,都配得這個“成宗義皇帝”封號。大清的建立多爾袞的功績并不低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一代杰出政治家、軍事家、大清入關第一功勛、叱咤風云的攝政王多爾袞,結局卻令人唏噓。
多爾袞這般風揚跋扈藐視皇權,怪不得在他死后順治會拿多爾袞的尸體出氣了!那么這樣一個亂臣賊子,乾隆為什么還要為其翻案呢?
遲至一百年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多爾袞去世127年以后,乾隆皇帝終于發布長篇上諭,為多爾袞平反昭雪,追認謚號為“忠”,恢復他睿親王的爵位,所以人稱多爾袞為睿忠親王。乾隆皇帝正式為多爾袞翻案,下令為他修復墳塋,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追謚曰忠,補入玉牒”。如此鐵案又再度被翻了過來。到此時,有清一代對多爾袞的評價算有了定論。
其實乾隆本身就是一個“翻案狂”!多鐸是多爾袞的胞弟,順治時期多爾袞身后遭極刑,多鐸也被降為郡王。乾隆不僅為多爾袞平反,也為多鐸恢復親王封號,配享太廟。除了滿人,大敗努爾哈赤軍隊的明末名將袁崇煥,也在乾隆昭雪名單之中。乾隆自詡在軍事、政治、文化上都有極高的成就,更是自封“十全老人”,這樣的乾隆內心非常清高,為這些人翻案也不過是想要彰顯自己厚德載物的明君胸懷。那么乾隆為多爾袞翻案為何不翻徹底,只是恢復了多爾袞的“睿親王”稱號,而不是“清成宗”的封號呢?
清朝人最看重的就是祖制,如果乾隆恢復多爾袞的“清成宗”封號那無疑就是在修改祖譜,推翻祖制。這樣的改變在清朝是萬萬不會被允許的,如果乾隆執意這么做只怕是會迎來一片聲討。其實乾隆為多爾袞等人翻案并非看中他們的“豐功偉績”,這無非是一場政治作秀罷了!
順治為何要跟多爾袞過不去?
多爾袞給順治在很多方面都留下了心理陰影了,尤其是他的生母孝莊皇太后和多爾袞之間的曖昧關系,在順治成為第一個真正受到儒學熏陶在心里建立了正確的禮義廉恥的價值觀的滿清皇帝后,成了他心里扎著的一把利劍,只要想到看到多爾袞就會流血。他知道他母親做的一切是為了他,他也不可能拿他母親出氣,對其動手。在多爾袞架薨之后,可以執掌權力時,哪怕他知道多爾袞對滿清的貢獻很大,沒有多爾袞就沒有滿清定鼎中原的結果,完全匹配的上追封帝號的尊榮。但如果不把多年的積憤發泄出來,他會瘋掉,甚至憋炸了。還有就是多爾袞在掌權多年時壓制了很多人的野心和欲望,所以多爾袞死后落了個剉骨揚灰的凄慘下場,也沒有多少人阻攔。順治的這個行為在某些方面很好的詮釋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這句話的道理。
多爾袞在生其實也是有皇帝之實,沒有皇帝之名的大臣。順治六歲繼位,朝政都掌握在多爾袞的手中。君不君,臣不臣,這種情況是很多大臣以及皇室的心病。多爾袞是攝政王時,權傾朝野,可以說順治皇帝都得看他的臉色做事呀,要不然可能分分鐘被多爾袞廢掉呀!
更有甚者,皇帝跟順治的生母,皇太極的后妃孝莊還有著不可說的關系。這可是淫亂后宮的大罪名,還非常有可能是混淆皇室血脈!外界傳言順治是多爾袞的孩子,這對于成年掌政的順治來說,真的是奇恥大辱。
所以多爾袞被尊清成宗,入宗廟,可能是前期他的黨羽眾多,順治為了安撫人心,迫于無奈這么做。也可能是因為順治基于情感的原因,基于某些不能言的緣故讓多爾袞入宗廟。
如果多爾袞一直在宗廟,那么不就坐實了順治是他的孩子的傳言?這對于順治是致命的,甚至可能導致他被人推翻,所以多爾袞必須被請出宗廟,還必須用鞭尸的方法,來表達順治的不忿。
大家可以看到,多爾袞生前,看似榮耀無比,一步步的登上權力的巔峰,但卻是一步步的給自己挖坑。順治帝默默的忍受著多爾袞的囂張跋扈,當多爾袞突然死去,也許順治帝還沒想好下一步如何做?也許多爾袞集團的力量依然很強大,不得已在當多爾袞的靈柩運回時,親臨東直門外5里相迎。其連跪3次,親自舉爵祭奠而痛哭失聲,并追尊其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葬禮亦完全依照皇帝的規格辦理。但當多爾袞集團的其他人員處置之后,便將心中攢積多年的怒火,如同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不僅撤去其帝號,而且命人毀掉位于今北京東直門外多爾袞之陵,掘墓、鞭尸。這一切,也許是多爾袞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孝莊太后下嫁之謎
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是蒙古人,而孝莊也是蒙古人,所以在很小的時候,兩人就相熟,因為年齡相當,可以說是青梅竹馬。但是,孝莊最后嫁給了多爾袞的哥哥皇太極。當皇太極死后,孝莊的兒子順治登基做了皇帝,至于多爾袞為啥要死心塌地的輔佐順治,而自己沒有覬覦帝位,孝莊起到了絕對的作用。
在野史中,存在著太后下嫁的說法,但是也有人否認。孝莊太后究竟是否下嫁了多爾袞,乃清初疑案之一,在史學界是爭論的焦點問題。歷史中的孝莊:真下嫁多爾袞?姐妹恩怨之真相。
持下嫁說專家的理由: 1、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無疑是把皇帝置于兒子的地位,如果太后沒有下嫁,皇帝是萬萬不能接受的,奇怪的是此事卻得到皇帝的默認。2、據朝鮮史料記載,順治六年(1649年)二月,清朝廷曾派遣使臣赴朝鮮遞交國書,朝鮮國王看見書中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便問“清國咨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清朝來使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云。”右議鄭太和說:“敕中雖無此語,似是已為太上矣。”朝鮮國王也說:“然則二帝矣。”這里說明朝鮮君臣也發現所謂“皇父”的奧秘。無疑是指太后下嫁一事。3、明朝遺臣張煌言的詩詞《建夷宮詞》。
但我認為以上三種說法皆不可信:1、傳聞的依據之一是多爾袞“皇父攝政王”之稱號。多爾袞既非皇帝,又不是皇帝之父,既然稱“皇父”,肯定是娶了皇帝的母親。其實,多爾袞的稱號,是一步步抬高的。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也就是順治被迎入北京再次舉行登基大典后,多爾袞因功高被封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有個御史趙開心疏稱多爾袞以皇叔之親而兼攝政王之尊,儀制宜定,“稱號必須正名”,他說原來的“叔父攝政王”不合適,“夫叔父,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稱之。若臣庶皆呼,則尊卑無異矣,”建議正名為“皇叔父攝政王”,經禮部等議定批準。到了順治五年(1647年)十一月,以南郊禮成,頒布恩詔大赦天下,第一條即稱“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勛勞,宜增加殊禮,以崇功德”。經部院大臣集體討論,多爾袞的稱號定為“皇父攝政王”。直到多爾袞病逝,清廷的公文中都是這樣稱呼的,現存清代檔案可為確證。而且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順治六年(1648年)二月接到的清朝咨文中已稱“皇父攝政王”。從時間上看,這一稱號的確定,比傳聞太后下嫁的時間早了一年多,因為多爾袞的妻子是順治六年十二月去世的,傳說下嫁是在順治七年初。
顯然,“皇父攝政王”之稱號實為崇顯表彰其功德,絕非多爾袞真的做了順治小皇帝的繼父;2、太后下嫁之說流傳甚廣,但在清代檔案和史籍中卻沒有任何記載。有人認為是因為后來清朝統治者覺得此事不光彩,就銷毀了有關檔案,刪改了史籍中的記錄。這種推斷也很牽強,因為我們在當時朝鮮李朝的《實錄》中同樣也找不到“太后下嫁”的任何記載。如果太后下嫁是公開的,并且詔告天下,那自然也會頒詔給朝鮮,朝鮮《實錄》中肯定會收錄,或有所記載與議論。即使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幾批來華進貢、謝恩及陳奏的朝鮮使臣也會得之街談巷議,因為在明清鼎革的非常時期,這些朝鮮使節都負有多方收集各種情報的任務,回國后要向國王報告,其《實錄》中載清朝之事甚詳,就是這樣得來的。
在清初很長一段時期,朝鮮看不起清朝,認為他們是未開化的夷人,對清朝抱有敵意,在其《實錄》中常見對清朝的不滿和蔑稱,在公開場合奉清朝正朔,但其官員告身等內部文件卻只署年月而不書年號。如果太后下嫁實有其事,朝鮮必然載之史冊,事后也不必有刪除銷毀之舉;3、張煌言確實寫了那首《建夷宮詞》,但不能奉為信史。張煌言本為抗清名將,后來兵敗被俘,誓不降清,慘遭殺害,他的許多詩文都是表明反清復明志向的;蛟S,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娶了其侄婦肅親王豪格之妻也姓博爾濟吉特氏,與兩宮皇太后同姓,而且是孝莊的妹妹,以訛傳訛,張煌言聽說后,就信手寫入詩中,甚至有意歪曲,借以譏諷貶斥清宮沒有倫理道德,也未可知。
總而言之,“太后下嫁”這樁疑案雖廣為流傳,卻沒有任何的證據。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即使貴為國母皇太后,也免不了流言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