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診、嘗藥、備案
——皇帝看病步驟多
御醫治病方面,據《明史·職官志》記載,給皇帝看病有“六要”:一要組成班子,院使、御醫和內臣三方共責,相互監督。二要會診,共同診斷。三要共同選藥,聯名封記藥劑。四要共同監視煎藥。五要共同嘗藥,就是每二劑合為一,煎熟,分作二器,一份御醫、內臣先嘗,一份進御。清朝比明朝嘗藥更為嚴格:一器由御醫、院判、內監依次嘗藥;另一器進御。六要將脈案方劑存檔備查。
藥房設藥庫儲存藥材。藥材按定例給價,由藥商采辦。內藥房醫生切造炮制。清宮藥房名目繁多,如御藥房、壽藥房、東藥房、西藥房、內藥房、外藥房、乾清宮藥房、武英殿露房、長春宮藥房、永和宮藥房等,有儲藥、煎藥、配制藥品等職能。
名醫多非御醫,御醫也多非名醫。清代醫學,重于考據,沒有解剖學?滴醯鄣娜梭w解剖學著作,尚不能出版,遑論他人?名醫王清任夜間解剖死刑者尸體,參證獸畜,著《醫林改錯》,為中國人體解剖學開山之作。后唐宗海推廣發揮,著《中西匯通醫經精義》。“兩人之開悟,皆足以啟后者。”
伴君如伴虎
——明代神醫戴思恭
戴思恭,字原禮,浙江浦江縣人。洪武中,征為御醫,治療立效,洪武帝愛重之。燕王朱棣患瘕(音“假”),就是蠱脹病,洪武帝派思恭往治。思恭見燕王所用的藥都對,不明白為何不見效,便問燕王好吃什么,回答:“嗜生芹(喜歡吃生芹菜)。”思恭說:“得之矣!”《明史》記載:“投一劑,夜暴下,皆細蝗也。”于是,燕王病愈。晉王朱櫚病,思恭給治愈。不久,復發死。洪武帝大怒,逮治王府諸醫。思恭從容進道:“臣前奉命視王疾,啟王曰:‘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復作,不可療也。’今果然矣!”諸醫由是免死。洪武帝不豫,少問,出御右順門,懲治侍疾諸御醫無效者,獨慰思恭曰:“汝仁義人也,毋恐。”不久,洪武帝死,建文帝立,懲治諸御醫,唯獨思恭沒受懲罰,還提升他為太醫院院使。永樂初,又征人,免其拜。后病卒,年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