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想要上黨也許是貪財,趙勝絕不是。
俗話說“聽其言,還要觀其行”,不能人說什么你就信什么,讀史書更是這樣。趙勝跟趙孝成王說一樣的話,并不代表他就真跟趙王想得一樣。長平之戰時趙孝成王剛二十出頭,看不清厲害,想要貪財開疆擴土是有可能的。趙勝不過是順水推舟,山呼萬歲,吾王圣明。先把上黨的人民錢糧拿過來,用作戰爭資源。如果這時候趙勝說出實情,沒準就把趙孝成王嚇住了。反倒可能是猶豫不決,坐失良機。
接下來的局勢發展,趙國占據主動,以逸待勞。趙勝親赴上黨,犒賞馮亭等,接受上黨錢糧、土地、人民。“乃令趙勝受地”。趙軍兵不血刃占領上黨。“趙遂發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既然戰火燃起不可避免,要燒也別燒在趙國的土地上。趙國這時其實也是以鄰為壑。
長平之戰如果一定要說誰“未睹大體”,看不清天下大勢,不應該是趙勝,而是上黨郡守馮亭。
秦趙相比,秦國是不論貴賤唯才是舉,趙國卻是貴族秉政上智下愚不移。其結果必然是秦國人心所向,發展壯大,趙國人才背離,衰落滅亡。馮亭卻看不清這天下大勢,僅憑一己好惡,抗王旨,逆天道,借刀殺人自以為聰明。趙王以三個萬戶的城邑封賞他,“以萬戶都三封太守”,他卻不肯見使者,泣淚不受。馮亭假惺惺說了一通話,后世史家文人贊他高風亮節。其實聽其言觀其行,他不過是巧言推脫,實則想要腳底抹油而已。趙勝何等精明,哪里能讓你一走了。接不接受萬戶侯你也老實給我上黨呆著。結果馮亭借刀殺人不成,自己葬身長平,“趙封馮亭為華陽君,與趙將括距秦,戰死長平”。
馮亭死后,過了若干年,其子孫降秦。秦始皇不問出生,不計前仇,唯才是舉,重用馮亭之子馮毋擇。秦始皇二十八年瑯琊刻石,馮毋擇之名赫然其上,“倫侯武信侯馮毋擇”。馮毋擇的兒子馮敬,也做了秦始皇的將軍。天道是非,不言自明。
長平之戰后來的發展,正應了一句話,“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也只是成功了一半。如同下棋,有了好的布局,還要謹慎行棋,中盤保持優勢,收官斤斤計較,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尤其是趙國現在的對手是秦國,趙得地利,秦有人眾,正所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長平之戰趙國兵敗,敗在宗親秉政,不能大膽任用異姓人才。趙國掌權的大多是趙王宗親,偶爾幾個異姓非趙氏者,不是不得不用,就是用了也不放心,最后都不得善終,比如廉頗、樂乘等。
長平之戰的勝負轉折,始于趙王用宗親趙括,替換外姓廉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