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泰病重,暗流始動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在土木之變中被俘。九月,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等擁立英宗弟郕(讀:chéng)王朱祁鈺為帝(即明代宗景泰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次年,英宗被釋歸,被景泰帝幽禁于南宮。
世事難料,景泰八年,為鞏固自己的權位而煞費苦心的景泰帝,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輕。一時間,大臣們手忙腳亂,因為“儲位未定”。他們寄希望于皇上霍然痊愈,危機便可以暫時獲得緩解。
文武百官天天都到左順門問安,每次都是太監興安出來發布消息,時日一多,他不耐煩了,說道:你們都是朝廷股肱耳目,不為社稷考慮,每天徒勞問安有什么用?他的意思是在暗示大臣,應該早日冊立皇儲。
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讀:yíng)召集大臣會議,請求景泰帝,重新冊立沂王朱見深(即后來的明憲宗,英宗長子,代宗年間曾被廢為沂王)為皇太子,推舉內閣大學士商輅(讀:lù)起草奏疏。
蕭镃(讀:zī)提出異議,說:沂王既然已經退了,不可重新冊立,只能提出“早建元良”(盡快冊立太子)的請求。都察院左都御史蕭維禎舉筆說:我請求更改一個字,把“早建元良”改為“早擇元良”。
大臣們聯名簽署的奏折送到景泰帝的病榻前,得到的批示是:“朕偶有寒疾,十七日當早朝,所請不允。”
然而,景泰帝真的是“偶有寒疾”嗎?非也。他十二月二十八日一病不起,連最重要的儀式--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賀也不得不取消。正月十五的郊外祭祀儀式不能取消,正月十二日,他把武清侯石亨叫到病榻前,命他代行祭祀。
明代宗景泰帝是患什么病死的?
奪門之變 失去皇位兩天后辭世
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景泰帝病重,無法躬行皇宮大禮。石亨親眼看到了景泰帝的病況,估計其行將不起,便與徐有貞秘密策劃,準備迎請英宗復辟。之后,二人密稟張太后,取得了她的允許。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石亨等人領軍打開長安門,接著迅速趕到南宮,請英宗復登大位。到東華門,守衛大聲喝止,英宗高喊:“朕太上皇帝也!”東華門隨聲而開。
五更時分,百官在午門外朝房等待景泰帝升朝,忽然聽到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出來高聲宣布:“太上皇帝復位矣!”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貞的催促下,匆匆整隊入宮拜賀。
次日,英宗逮捕了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并將一批大臣、太監下獄。正月二十一,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時隔八年之后,31歲的英宗再次成為大明帝國的主宰。這一事件史稱“奪門之變”,也稱“南宮復辟”。
“奪門之變”后,英宗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往彰聞,神人共憤”,宣布廢他為郕王。失去帝號的朱祁鈺被遷到西內永安宮居住,病情不久趨于惡化,于1457年正月十九離世。
代宗是有疾而終還是被害身亡?史書記載不一。有一種說法是:“景泰帝之駕崩,為宦官蔣安以帛勒死。”
景泰帝死后,英宗毀其生前所建壽陵,以親王禮葬于京西金山景泰陵,不僅有貶謫之意,更有折辱的成分。成化十一年(1475年),英宗之子憲宗以其叔叔“戡亂保邦、奠安宗社”于國有功,追復其皇帝身份,改謚號為“恭定景皇帝”,接著命有司繕修陵寢,其祭饗與諸皇陵享受同等待遇。嘉靖時期,金山的景帝陵又有所改建,還把綠瓦統一換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黃色琉璃瓦,但景泰帝的遺體始終沒有遷入十三陵原建的壽陵中。因此,景帝陵獨居金山,景泰帝也成為明朝惟一不在十三陵安葬的皇帝。原來在十三陵為其建的陵地,百年后埋葬了只當了29天皇帝的明光宗朱常洛,也就是現在十三陵中的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