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鐵路
中東鐵路又稱東清鐵路或東省鐵路,簡稱東鐵,它是沙俄侵華的產物。19世紀末,沙俄為侵略中國東北,稱霸遠東,根據1896年的《中俄密約》,在中國的土地上,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沿路的各種器材而修筑的從滿洲里經哈爾濱至綏芬河的中東鐵路主線,與俄國境內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相接。后來又根據1898年的《旅大租地條約》,修筑了從哈爾濱經長春至大連的中東鐵路支線,從而形成一條由主線和支線組成的2800余公里的“丁”字形的中東鐵路。這條縱橫貫穿中國東北三省的鐵路成為沙俄對中國東北進行經濟、政治和軍事侵略的工具和基地,實際上造成了沙俄控制中國東北的局面。
1929年7月,中蘇之間由于中東鐵路的路權歸屬問題,爆發了“中東路事件”,引起武裝沖突。戰斗主要在中國的滿洲里和扎賚諾爾地區展開。從7月末開始直到11月,大小戰斗進行了數十次。起因是中國東北當局將中東鐵路電報電話收回,將蘇聯職員遣送回國。蘇軍與東北軍發生武裝沖突后,國民政府對蘇宣戰。11月,蘇軍先后攻占扎賚諾爾、滿洲里、海拉爾。中國軍人死傷及被俘人員9000余名(傷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據蘇方統計,蘇軍被擊斃143人,失蹤4人,受傷665人。蘇軍勝,12月20日,張學良派代表與蘇簽訂《伯力協定》。12月26日,“中東路事件”以中方接受蘇方提出的恢復中東鐵路中蘇共管的原狀、雙方釋放被俘人員而宣告結束。值得一提的是,中東路事件期間,蘇占據我國領土黑瞎子島,這是日后中俄在領土爭端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
張學良一生中做過兩件震驚中外的事。一件是“西安事變”,另一件就是他28歲那年發起“中東路事件”。“改旗易幟”后的張學良,于1929年7月做出一件具有國際影響的重大事件,這一事件的不幸結果是,張學良慘敗,不得不與蘇聯簽訂《伯力協定》,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之間夾角地帶最東端的黑瞎子島被蘇軍占領。
直到1929年,已經是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在這塊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時明確了屬于中國的領土上,仍在繼承老沙皇俄國的衣缽,行使著對東清鐵路、電話電報、礦產森林等的各項權利。
1928年6月,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后,時任外交部長的王正廷在南京發動了一場以修訂不平等條約為中心的“革命外交”,將列強在華特權分為五類,革命外交將分為五期進行,包括恢復關稅自主權、取消治外法權、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鐵路利權、內河航行權、沿海貿易權等。 擁護統一的張少帥,當然要向蘇聯方向討還山河。
于是張學良從7月開始驅逐中東鐵路蘇聯職員,查封哈爾濱市內的蘇聯商業機構,7月18日蘇聯政府宣布對華斷交,中蘇邊境吉林段開始集結蘇軍。海拉爾失陷后,哈爾濱、黑瞎子島也隨之被俄國人占領。1929年12月20日,張學良在美方的調停下與蘇聯簽署了《伯力協定》,對此協定國民政府并不承認,并稱以張學良為首的地方代表無權參與國與國之間的談判。
沙俄(1700~1917)獨占中國東北的局面,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大陸政策”所不容,遂于1904年日本挑起了日俄戰爭。沙俄敗北后,依據1905年的《樸茨茅斯條約》,將中東鐵路長春至大連段割讓給日本,并改稱南滿鐵路。其余,以哈爾濱為中心,東至綏芬河(東線),西至滿洲里(西線),南至長春(南線),仍為沙俄所控制,時稱中東鐵路。從此,中國東北地區以長春為界,分別成為日俄兩國的勢力范圍。
從俄國十月革命直至1924年簽訂中蘇協定,中東路仍為沙俄殘余勢力所盤踞。同時,日、美、英、德等帝國主義也乘機插足,進行爭奪。原中東路俄方局長霍爾瓦特及其殘余勢力仍然賴在中國不走,企圖利用中東路沿線地區的軍隊和經濟實力,從事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活動。
1919年7月25日,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府正式發表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對中國人民和南北政府的宣言》,聲明廢除沙俄同中國政府所締結的一切秘密條約和一切特權,放棄沙俄政府從中國攫取的滿洲和其他地區的權益。1920年9月27日,蘇俄政府發表第二次“對華宣言”,重申遵守第一次對華宣言所聲明的各項原則,并表示了蘇俄政府要與中國共管中東路的意向,提出“中俄兩國政府,對于經營中東鐵路辦法中,關于蘇俄對于該路之需要,允訂專約”。但是當時的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在外交上不承認蘇俄政府,對其兩次對華宣言采取聽而不聞的態度,致使中東路仍被沙俄殘余勢力和國際帝國主義所控制,繼續成為反蘇與侵華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