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的省份名稱,許多是以名山大川命名,彼此不乏對應的稱呼。譬如太行山分隔開“山東”、“山西”,黃河區分了“河南”、“河北”,連洞庭湖南北也有“湖南”、“湖北”,但偏偏作為國內第一大河的長江,因之命名的只有“江西”,卻無對稱的“江東”,這是怎么回事呢?
從大變小的“江東”
“江西”這一名稱,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初政區實行州、縣二級制,由于州的數量太多(達300多個),中央政府管理起來很麻煩。據說唐太宗李世民苦于記各州長官們的名字,只好將他們都寫在屏風上。于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貞觀元年(627),便將天下分為十個監察區,稱“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人稱“貞觀十道”。
貞觀十道中的江南道
其中的江南道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至今貴州、東至海的整個華中地區。“貞觀十道”尤其是江南道的范圍過于廣袤,各地的社會經濟文化差異頗大。到了開元二十一年(733),風流天子唐玄宗遂將道的數目增加一半,達到15個。江南道從西到東依次被分為黔中道(治所今四川彭水)、江南西道(治豫章,今南昌)、江南東道(治吳縣,今蘇州)。今日的“江西”之名即是取了“江南西道”的簡稱。
安史之亂以后,藩鎮割據之勢已成。節鎮(北方多叫節度使,南方多叫觀察使)取代了道的地位,結合各地的半割據狀態,朝廷又把江南東道再分為浙西(今蘇南及浙江錢塘江以北)、浙東(今浙江錢塘江以南)、宣歙(今皖南)、福建四個觀察使轄區(俗稱仍為“道”)。
一分為四的江南東道與江南西道
經過五代的短暫分裂,宋代改“道”為“路”,與“江西”相對的“江東”又“復活”了。但這一時期的江南東路轄區已大大縮小,實即唐代的宣歙觀察使轄區以及江南西道部分地區,鑒于這一地區沒有大城市,所以把五代十國南唐故都升州(江寧府,今南京)從兩浙(西)路析出,并入江南東路作為首府(轉運使駐地)。
元代統治者發明了行中書省,是中國行政區劃史上的一大變革,其名稱一直延續至今。在行省制度下,宋代的江南西路換個馬甲又成了江西行省。命運多舛的江南東路就沒這么好福氣了,雖然一度被改為江東宣慰司,但隨著元朝對南宋故地統治的鞏固,江南東路就與兩浙東路、兩浙西路、福建路一道劃入了新成立的江浙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