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皇帝姒啟,在位年不詳,姒禹之子。姒禹病死后,姒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后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繼位后,姒啟又通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姒啟在位晚期,發生武觀之亂,政局動蕩。姒啟驕奢淫逸,最終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人物簡介
姒啟的母親是涂山氏。屈原的《天問》中載傳說說,姒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涂山氏相遇于臺桑,旋即分別。懷孕的涂山氏女在傷念中生下姒啟后就死了。姒禹死后,姒啟破壞了禪讓制,自行襲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姒啟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
人物生平
益啟之爭
媯舜以后,王權進一步強化,傳說姒禹涂山會盟時“執玉帛者萬國”,“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此涂山就是河南嵩縣的三涂山,亦即會稽山,正在夏人活動中心地區附近?梢娊涙︴、姒禹兩代經營,夏后氏已形成一支強大的勢力,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隨著王權的產生,氏族制度的機關已部分被改造,部分被拋棄,唯繼任領袖的人選要經議事會認可的形式尚存。而從媯舜到姒禹正處于社會大發展的時代,各種人才輩出,首先被舉為姒禹繼任者的是當時曾掌五刑、負責獄訟的皋陶。皋陶先姒禹而死,部落聯合體議事會又推舉了益,即伯益。他是顓頊和少典氏的后裔,又名大費,與皋陶有一定的血緣親屬關系,曾協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媯舜的器重,被任命為掌管山澤、調馴鳥獸的“虞”,古文獻曾有“益主虞、山澤辟”之說,有學者認為他的功績在首創畜牧業。所以按照傳統習俗,姒啟作為領袖之子在議事會討論繼任者人選時,雖被優先提名,但他的功績與威名無法與益相敵,益很自然的成為議事會認可的法定繼承人。
然而,在益和姒啟的時代,傳統習俗已被新的價值觀念取代。姒禹死后,姒啟立即發動了對法定繼承人的攻擊,奪取了領袖的職位。關于這場斗爭的經過,有記載說:“益代禹立,拘啟禁之,啟反起殺益,以承禹祀”;或說“古者禹死,將傳天下于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還有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傊,斗爭很激烈,而幾經波折,“叛亂”的姒啟曾遭益的有力反擊,一度處于劣勢,甚至被拘禁,終于因有姒禹的經營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實力更強,在擁護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擁護者聯合起來對益發動戰爭,終于殺益,使姒啟奪得領袖的權位。
甘之戰
姒啟奪得領袖職位后,在今河南禹縣舉行盟會,通報聯合體內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爭取支持者,以確立自己的統治,這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啟有鈞臺之享[13]。但是姒啟破壞傳統習俗的篡奪行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滿,尤其是那些實力雄厚,同樣覬覦聯盟最高權位的部落首領,以有扈氏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從姒啟作新的領袖,從而發生了姒啟伐有扈氏的甘之戰。
有扈氏是當時一個強大的部落或酋邦。傳說姒禹時就曾發生過“攻有扈”,“以行其教”的戰爭。戰前,姒禹在誓師之辭中說:“日中,今予與有扈氏爭一日之命,且爾卿大夫庶人,予非爾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罰也。”宣告要和有扈氏決一死戰,標榜自己不是為了貪圖有扈氏的土地、人民、財貨,而是代天行罰。還傳說:“昔禹與有扈氏戰,三陣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請服。”這些傳說都反映姒禹與有扈氏之戰,是一場權力之爭。有扈氏以其強大,意欲僭取聯合體王權而起兵,所以姒禹伐有扈“以行其教”、“行天之罰”,而且將戰爭的手段與加強政教的手段結合,最終才戰勝有扈氏。姒啟伐有扈,在一定意義上可謂是姒禹伐有扈的繼續。
姒啟伐有扈氏的甘之戰是兩強相遇,因而打得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記載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姒啟的一篇戰斗動員令《尚書·甘誓》,全文為:“大戰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