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要命的是,曹文詔精心設計的河南包圍圈也破產了,曹文詔走后,明軍失去了最能征善戰的將領,參與包圍的各路部隊誰都不敢出頭沖鋒,與農民軍干耗到冬天后,代理曹文詔指揮的京營總兵王撲,在收受農民軍賄賂后,中了農民軍的“詐降”計,在包圍圈上讓出一條口子,滿以為農民軍會出來投降。結果十多萬農民軍趁機突圍成功。這次的后果更嚴重:各路農民軍突圍后化整為零,分別去了不同的省份,山西,陜西,河南,湖廣皆蔓延戰火。中原大亂,從此開始。
李自成去的地方是陜西,他跟隨高迎祥打了幾個勝仗后,接著遇到了主持陜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軍務的“五省總督”陳奇瑜。比起曹文詔的猛打猛沖,陳奇瑜的戰略是“追而小打”,從崇禎七年(1634年)二月起,陳奇瑜和農民軍發生了二十三場戰斗,全是小規模廝殺,打完了立刻收手,只尾隨其后追擊,追擊的結果,就是迫使農民軍再次進入了一個陷阱---陜西車廂峽。這是陜西南部長五十里的一個山谷,兩面群山環繞,通道極其狹窄,且只有南北兩個出口,早被明軍封死。高迎祥,李自成的八萬農民軍,就這樣再次進入了死地。
但這次農民軍再次使出老辦法---詐降+行賄。被困十幾天后,農民軍開始請求投降,深知這套把戲的陳奇瑜起先不肯,但農民軍又賄賂他身邊的將領,陳奇瑜雖是清官,卻架不住身邊屬下的連番勸說。加上此時明軍兵力確實不足,就準許了農民軍投降,撤出了對峽谷南口的封鎖,結果,農民軍在出谷后再次發動反擊。重創了陳奇瑜之后,再次進入河南地界。
自此,李自成的實力大為膨脹,他成為了高迎祥麾下的實力派人物,明末的農民起義,終于成為明朝的大毒瘤,大明局勢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