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遠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大陸東南地區的印紋陶文化就已經傳播至臺灣。春秋時期,戰國時期成書的《尚書·禹貢》中,就有關于臺灣的記載,當時將臺灣稱為“島夷”。到了兩漢時期,大陸漢族人稱臺灣為“東鯷”,而三國時代稱之為“夷州”。當時,大陸經常有航海、求仙者到達臺灣。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決策派軍隊駐守和經略臺灣的,當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東吳的開國皇帝。公元200年,他十八歲時繼承了兄長孫策的基業,成為東吳之主。孫權不是坐守江東一隅之地、安于先輩功業的平庸之君,而是一位目光長遠,胸懷大志,很有才干的君主。在他的治理下,吳國的國勢逐漸強盛起來,統治區域不斷擴大,生產也有了明顯的發展。除了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以外,他更是大規模航海的倡導者,擁有三國中最強大的水軍,很注重經略海洋,曾派使者到達過海南、南洋群島,開創了與南海諸國正式的經濟、文化往來,并在開辟江南和發展航海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東吳國地處長江中下游,以水軍立國,擁有戰船五千艘,其中大型戰艦高達五層,可載兵三千人,這在當時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一支頗具規模的海軍力量。地理形勢加之個人的志向,決定了孫權不會把目光局限于爭雄內陸,向海洋發展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孫權統一中國宏大計劃的一部分。為達到這一目的,他曾派將軍賀達、孫怡統兵萬人渡海到達遼東半島,派遣將軍聶友率兵三萬前往海南島。在海洋方向的順利發展,使得既關注于擴大自己的領地,又鐘情于海洋事業的孫權決定渡海前往夷洲駐守,這無疑是一個具有深遠影響和積極意義的重要決策。
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記載:黃龍二年,即公元230年的春天,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澶洲在海上,……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這段記載表明了自秦漢以來即與大陸有交往的臺灣,到這時又與大陸有了更深的聯系,這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大規模到達臺灣,欲將其置于祖國的直接控制之下。
實際上,到了黃龍二年正月,孫權終于正式決定經略臺灣。他選擇了能熟練運用水軍,且富有冒險精神和獨斷能力的衛溫、諸葛直兩位將軍擔此重任,并對他們寄以厚望。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載著萬名水軍的東吳船隊浩浩蕩蕩地沿著前人尋求不老仙丹的航路東進出發了,經過數日的航行,這次中國歷史上最有意義行動之一的海上行軍終于到達了夷洲,登陸以后,衛溫、諸葛直命令在海岸附近扎營,并開始了在臺灣近一年的經略活動。這是中國大陸軍隊第一次到達臺灣駐守。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兩位將軍率領甲兵萬人前往臺灣,駐守還不到一年后就回來了,而回來時只剩下幾千人,孫權不能容忍這樣的結局,以違詔無功之罪將衛溫、諸葛直二人下獄問罪。衛溫、諸葛直,這兩位失敗的英雄就這樣結束了這次悲壯的遠征。但是,他們畢竟揭開了中國政府統一臺灣的序幕。后來,東吳廟陽太守沈瑩寫了一本名為《臨海水土異物志》書,具體生動地記述了“夷州”和“山夷”的情況。“夷州”指的是臺灣;“山夷”指的是臺灣當地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