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揭秘:古代帝王們是怎么樣解決臺灣問題的?

康熙收復臺灣

來源:小編整理2024-07-05 16:00作者:黃日展

中國歷史上最徹底地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的古代帝王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

公元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占領了臺灣。38年后,也就是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主義者手中收復了臺灣。不久,鄭成功去世,其子鄭經繼位。之后,臺灣鄭氏集團內部矛盾重重,鄭經與其叔父鄭世襲為爭奪權力發生火并,政治上越來越走下坡路。而清朝由于當時國內棘手問題很多,對臺灣不能以武力征服,也主要采取“招撫”政策。這樣,使得鄭氏集團暫時有了一個喘息時機,得以在臺灣維持20年時間的割據統治。

隨著收復臺灣,國家統一的呼聲高漲,康熙皇帝決定加快解決臺灣問題的步伐。但清廷內部在是否武力統一臺灣問題上頗有分歧。朝廷一部分大臣認為,天下初定,“凡事不宜開端,當以清靜為主”,主張緩征臺灣。福建地方的水師提督萬正色也上奏認為“臺灣斷不可取”。福建海防長官寧海將軍喇哈達等也持反對態度。許多朝中大臣“咸謂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長驅制勝,難計萬全”,力主放棄武力征討。然而,內閣大學士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圣、福建巡撫吳興祚等人則力主舉兵攻取臺灣?滴趸实墼诮涍^一段猶豫之后,最后下決心攻取臺灣,以“底定海疆”,實現其一統海內的宏圖大略。

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六月,康熙皇帝發布詔令:“鄭錦(經)既伏冥誅,賊中必乖離擾亂,宜乘機規定澎湖、臺灣。”并令總督姚啟圣、巡撫吳興祚、提督諾邁、萬正色等,與將軍喇哈達、侍郎吳努春“同心合志,將綠旗舟師分領前進,務期剿撫并用,底定海疆,毋誤事機。”他還決定起用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作為攻臺主帥,“委以獨任專征”大權,到福建統領軍隊進取臺灣。他下詔書宣布:“今諸路逆賊俱已殲除,應以現在舟師破滅海賊。原任右都督施瑯系海上投誠,且曾任福建水師提督,熟悉彼處地形、?芮樾,可仍以右都督充福建水師提督總兵官,加太子少保,前往福建。到日即與將軍、總督、巡撫、提督商酌,克期統領舟師進取澎湖、臺灣。”

隋煬帝

施瑯原是鄭軍守衛澎湖列島的將領,降清后曾一度出任福建水師提督,率領福建水師自福州的東山渡海攻打臺灣,至清水洋后因遇風折回。所以,他對臺灣海峽一帶海上形勢、地理環境、天文風候十分熟悉,這就為清軍攻臺取勝創造了有利條件。施瑯到達福建后,迅速組織起一支由原鄭氏降兵及福建新練水師為主的水軍,這支軍隊既熟悉海情,又有多年海上作戰經驗,同時又配備有精良大炮的高大堅固、行駛迅捷的戰船,只待選擇戰機,準備渡海作戰。

鄭軍當時派出能攻善守的大將劉國軒率精兵2萬余名,大小船艦200 余艘,并“緣岸筑短墻,置腰銃環20余里的壁壘”,固守澎湖?滴醵,即公元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瑯率領戰船300余艘,水師2萬余人,自東山出洋。清軍利用“風利舟快,瞬息飛駛,居上風上流之勢,壓攻擠擊”,一鼓作氣,經過七八個小時激戰,大敗鄭軍。劉國軒率所剩幾只小舟逃回臺灣。澎湖為臺灣門戶,一旦失守,臺灣便失去了屏障。此時,鄭軍只得上表求降,八月初,清軍勝利進駐臺灣。由于鄭氏集團政治腐敗,所以清廷統一臺灣得到臺灣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清軍進駐臺灣時,“百姓壺漿相繼于路,海兵皆預制清朝旗號以迎王師”。由此可見,臺灣人民是迫切希望國家統一的。

隨后,康熙皇帝決定在臺灣設臺灣府,下轄臺灣、諸羅、鳳山三縣,隸屬福建省。臺灣、廈門合派一道官員管轄。并派兵8千人駐防,設總兵一員,副將二員,澎湖也派副將一員統兵2千人駐防。這樣,臺灣重新統一于大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統一臺灣,使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這不僅對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臺灣的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后來事實證明,臺灣經濟、文化的進一步振興,正是在臺灣重新統一于清朝中央政權管轄之后。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