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堅固和完善的坑道體系,是保證上甘嶺戰役持久防御從而致勝的重要條件
大規模構筑坑道工事并依托坑道作戰是志愿軍將士的偉大發明、偉大創舉。
抗美援朝戰爭從1951年6月進入第二階段后,志愿軍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當時,雙方在武器裝備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美軍一個團的火力強于志愿軍一個軍的火力,再加上1500架戰斗機所帶來的絕對制空權,志愿軍在陣地防御中面臨諸多困難。在敵人密集的炮兵、坦克、航空兵火力的猛烈轟擊下,志愿軍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作戰方式就成為志愿軍面臨的首要問題。
在1951年夏季防御戰役后期,特別是秋季防御戰役中,戰士們為防炮、防炸彈,在山上挖了一些“貓耳洞”;后來,又把這些“貓耳洞”挖深,把兩個洞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個“U”形小坑道。敵人打炮時,戰士們就進去隱藏;敵人炮火向我縱深延伸,敵人步兵接近時,戰士們便沖出來殺傷敵人。這就是坑道工事的雛形。
這種工事在我軍防御陣地上出現后,立即受到高度重視。1951年10月,志司發出指示,要求在全軍進行推廣。一個全軍性的挖洞子熱潮便在防御前沿迅速地開展起來。志愿軍戰士一手拿槍,一手拿釬,一邊戰斗,一邊筑城。那些日子里,敵人在上面打炮,戰士在下面放炮(炸洞子),整個防御地域內,地上和地下,日日夜夜滾動著隆隆的爆炸聲。
1952年4月26日至5月1日,志愿軍司令部召開軍參謀長會議,進一步統一了對坑道工事在防御作戰中作用的認識。與會者認為,構筑坑道工事不僅僅是為了防御敵人,保存我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托坑道工事有效地打擊敵人。會議要求構筑坑道必須與各種野戰工事相結合,必須與防御兵力相適應,必須有作戰和生活設施,使之更符合戰術要求,成為能防、能攻、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體系。
構筑坑道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志愿軍投入的人力、物力難以計數。據統計,至朝鮮停戰,志愿軍構筑的大小坑道總長1250多公里,挖塹壕和交通壕6250公里,比中國的萬里長城還要長,共開挖土石方6000萬立方米,如以一立方米排列,能繞地球一周半,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參戰部隊依托坑道作戰,頂住了狂轟爛炸和連續進攻,令敵人不能越雷池一步,并大量的殺傷敵人。美國新聞界在專題評論中說:“這次戰役實際上變成了朝鮮戰爭中的‘凡爾登’,即使用原子彈也不能把狙擊兵嶺(537.7高地北山)和爸爸山(五圣山)上的共軍部隊全部消滅。”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在給美國總統的報告中沮喪地寫到:我們現在“用這種方法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曾經自吹打敗天下無敵手的美軍不得不承認中國軍隊是世界上的“頭等陸軍”。
美國軍事史專家沃爾特·G·赫姆斯在《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一書中認為:“無論是從空中或地面上的火力都不足以將躲藏在挖得很好的戰壕里的敵人消滅。”“這場有限戰爭的優勢是在防守一方。”
堅固和完善的坑道體系,是保證上甘嶺戰役致勝的重要條件。對此,秦基偉也有切身的體會,他在總結中指出,在上甘嶺戰役中,坑道發揮了巨大作用:
首先,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削弱了敵人火力優勢的作用?陀^上使我與敵在裝備上的極大懸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彌補,從而為我挫敗和戰勝敵人提供了物質基礎。戰役實踐證明,如果沒有堅固的坑道工事做依托,在敵人以絕對優勢火力對我實施瘋狂的、持續的、曠世罕見的猛烈轟擊下,要奪取戰役的最終勝利,將要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
其次,坑道工事也為我長期固守和與敵反復爭奪創造了有利條件。即使我表面陣地被敵占領,部隊也仍能堅守坑道,從坑道內不斷以小分隊主動出擊,零敲碎打的收拾敵人,破壞其修筑工事,使占領我表面陣地的敵人,如坐火山之上,惶惶不可終日。我們利用坑道囤積了大量糧彈,從而保證坑道分隊的生存,不僅大量消耗陣前之敵,也為最后的反攻儲備了有生力量。
秦基偉還寫道:上甘嶺地區作戰從戰術性發展到戰役性的規模,持續了43天。戰斗是敵人挑起的,但發展成戰役規模,還打不打,怎么打,就不是他們說了能算的。到了最后,敵人幾乎是被迫的硬著頭皮往“無底洞”里填,我軍的坑道筑城則顯示了堅韌的持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