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自打自臉
崇禎殉難,清軍入關,天下危在旦夕的時候,與清王朝隔江而對的南明弘光政權,成了再造大明王朝的新希望,但這政權一建立就不給力,國家大事沒怎么處理,先鬧出了一樁南明版的“爭國本案”。
南明王朝建立后,圍繞著誰當皇帝的問題,江南的東林黨和權臣馬士英一派各執一詞。“爭國本”時代堅守“立長”法統的東林黨,在這場爭斗中反而又搬出了“立賢”的論調,即藩王里誰有能力,就立誰當皇帝。當時的三大熱門候選人,分別是馬士英推舉的福王,東林黨推舉的路王,以及遠在廣西的桂王。
兩派人爭爭吵吵,沒想到福王朱由菘自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他寫信給南明手握重兵的江北三鎮,即高杰,黃澤清,劉德功三位總兵,取得他們支持后,隨即帶兵進了南京,然后就順利登上了皇位。這種登基方式,也帶來了一個負面影響:關系南明國土安全的江北三鎮,從此以開國功臣自居,南明政權對他們再難節制。
公務員泛濫成災
南明弘光政權中把持大權的馬士英,在崇禎時代曾多有建樹,也出了名的仗義。曾經慷慨解囊,為大文學家張溥料理后事。但南明時代,他卻被罵做奸臣。
真正找罵的,主要是這幾件事:一是在朱由菘登基后,他啟用好友,當年曾迫害東林黨的“閹黨”阮大鋮出山,使他與東林黨關系激化。而后阮大鋮大肆報復排擠東林黨,更鬧得政權烏煙瘴氣。
二是福王即位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出賣了東林黨重量級人物,后來死守揚州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當年討論南明皇帝人選時,史可法有著名的“七不可”論,即七條反對朱由菘即位的理由。而這一切,馬士英早就給朱由菘匯報了。結果,招來朱由菘記恨的史可法,不得不以外出“督師”的名義避禍。
第三,則是他在南明擔任內閣首輔期間的經濟改革,主要是提高南明的鹽稅和酒稅,以充實國庫,為了解決財政困難,他更大肆賣官鬻爵,各級官職都明碼標價,當時南明就有民謠稱“都督多如狗,職方滿街走”,南明的官,已經多到泛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