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甲午戰前的日本經濟

來源:小編整理2024-04-16 10:42作者:黃日展

明治維新

從自衛走向對清戰爭

在明治維新開始后的前20年中,日本陸海軍的主要職能在于維護日本的國內治安。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新生的日本軍隊在國內忙于平定各地此起彼伏的舊武士叛亂與農民暴動。對于日本這樣國土狹小的島國而言,維持國內治安用不著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

當時,日本陸軍6個鎮臺的全部現役兵力僅有16000多人,加上預備役的總兵力也才不過45000余人。因此,在西鄉隆盛等人在鹿兒島發動叛亂,引發西南戰爭之后,日本政府緊急動員大批警察和舊武士入伍,陸軍才臨時將兵力擴充到10萬多人。而當時的日本海軍是一支總噸位不過27000噸,由接收自舊幕府和各藩的20多艘老舊艦船組成的小型艦隊。

盡管日本在1874年侵略過中國臺灣,但這就像同一時期甚囂塵上的“征韓論”那樣,實則是明治政府為了平息國內舊武士的不滿情緒所采取的轉移注意力的措施。而參謀本部在1881年出版的《鄰邦兵備略》雖然鼓吹對清朝進行戰爭準備,但那畢竟只是參謀本部總長山縣有朋等少數人的意見?陀^來說,日本軍備水平此時仍然僅限于滿足國土防衛和國內治安的需要。

然而,以1882年朝鮮“壬午軍亂”的爆發為契機,日本的軍備建設方針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朝鮮軍民在“壬午軍亂”中殺傷日本人的行為以及清軍在“壬午軍亂”之后的武裝介入強烈地刺激了日本人的神經。此時,明治政府的多數成員開始認為清帝國將會是日本未來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內閣高官山縣有朋提出的“日清終究不免一戰”的意見,在政府要員之間已經成為共識,對清軍事準備的呼聲由此高漲起來。

為了準備好與擁有亞洲最龐大軍隊的清帝國爭鋒,明治政府轉變了發展有限軍備的思路,日本的軍事建設從“適度建設”的慢車道進入到“擴軍備戰”的快車道。1882年8月,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提出了10年內將現有的14個步兵聯隊擴編為28個聯隊(14個旅團),再加上7個騎兵大隊,21個野戰炮兵大隊(編為7個聯隊)以及工兵、輜重兵各7個大隊,將陸軍常備兵力擴充至6萬余人的擴軍方案。

與此同時,海軍卿川村義純也提出8年內將海軍的總噸位翻一番,新建、改建42艘軍艦的方案。從1883年開始,日本陸海軍同時開始實施軍備擴張。毋庸置疑,近代化的軍備擴充需耗費大量的金錢。以陸軍為例,為了編練新創設的師團,陸軍軍費以每年近200萬日元的增幅節節攀升。而對缺乏自主造艦能力的日本來說,要在短短的8年內實現川村義純的造艦計劃,惟一的辦法就是從英法等國訂購價格不菲的進口軍艦。所以,海軍軍費的增速和增幅都走到了陸軍前面。1882年,海軍軍費尚不及陸軍的四成,而在短短8年之后的1890年就反超了陸軍。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