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向來臉皮頗厚、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在晚年也老老實實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但此戰造成東南亞一大變局,暹羅因此而復國;緬甸也重新認識到中國的力量,由此建立了與中國綿延二百多年的睦鄰關系。
一、前言
進入正題前,先簡單說說緬甸古代歷史。緬甸古代史基本上就是一部緬族、孟族、撣族(即傣族)三族相爭的歷史。緬族建立的蒲甘王朝于1044年第一次統一緬甸。在元朝打擊下,1287年蒲甘王朝滅亡。其后,孟族在南部建立起白古王朝,定都仰光附近的白古;撣族在北部建立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附近的阿瓦,開始長期的南北對峙局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十五世紀末,緬族在兩國之間崛起,建立東吁王朝,并先后滅掉兩國,于1555年第二次統一緬甸。東吁王朝統治并不穩固,在世仇暹羅打擊以及孟族反叛下,衰落下去了,1752年首都阿瓦被孟族人攻占,東吁王朝滅亡。1753年,緬族首領壅籍牙以木梳村長身份崛起,南征北伐,第三次實現了緬甸的統一,建立了壅籍牙王朝,也稱貢榜王朝。貢榜王朝就是本文主角之一。
中緬關系,自九世紀初驃國向唐朝進貢始,到南宋末,兩國間都是以間接的和平交流為主。十三世紀后半葉,蒙古征服大理,中國與緬甸真正成為領土接壤的鄰國,交往才密切起來。自元朝向緬甸多次用兵,將其納為藩屬國,直到十九世紀后半葉英滅緬甸,歷元、明、清三朝,中國與緬甸之間的關系,大略而言,算得上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系。但在東亞朝貢體系中,緬甸作為中國藩屬國,始終屬于比較疏離的那種,比不上與中國密切的朝鮮、越南、琉球、暹羅(今泰國)等國。而從緬甸角度看,緬甸長期為東南亞大國,國家統一、戰力強盛時,表現并不馴服,長期不向中國朝貢,甚至時不時因兩國之間的兩屬土司發生邊境沖突。元、明、清都發生過此類的邊境戰爭。其中,十八世紀,清朝乾隆年間的中緬邊境戰爭規模最大,戰爭也最為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