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甲午戰前的日本經濟

來源:小編整理2024-04-16 10:42作者:黃日展

明治維新

輕工業明顯領先重工業

在這一股創業辦廠的潮流中,日本的民用輕工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近現代日本支柱產業—棉紡業的機器大工業化正是在“松方財政”之下實現的。明治維新以后,為了抗衡物美價廉的英國進口棉布,日本通過技術引進和仿制,率先實現了棉紡設備的機械化和規模化經營。到1890年,日本的國產機織棉不僅在產量上超過了進口棉織品,而且開始向被英國棉紡制品壟斷的中國和印度出口。雖然,從明治維新到甲午戰爭這個階段,日本政府在鐵路、鋼鐵和軍工等基礎工業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但是在這一時期真正推動日本產業近代化進程的卻是以棉紡業和繅絲業為代表的民用輕工業。

與主要立足于開發國內消費市場的棉紡業不同,從明治維新直到20世紀初葉,面向美國市場的生絲和絲織品一直都是賺取外匯的支柱產業。從1870年代起,南北戰爭結束后迅猛擴張的美國絲織業對原料絲的需求促進了日本繅絲業的發展與進步。日本近代繅絲業的發展采取了傳統技術與近代技術結合的方法,同時不斷致力于品質管理和技術改良。短短20年間,日本就取代了中國成為了世界絲織工業最大的原料供應國。

民用輕工業的發展減少了對進口制成品和半成品的依賴,從而改變了日本的外貿結構。在甲午戰爭前夕,日本的外貿呈現出從“進口產品、出口原料”向“進口原料、出口產品”的轉變趨勢。這對受制于不平等條約,無法自主關稅稅率的日本來說,是一個縮小貿易逆差的有利因素。不僅如此,輕工業的進步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國內消費的增長,由此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反過來進一步改善了政府的財政狀況。大藏省在戰爭期間增發的兩期總額8000萬日元的國債均在日本國內發行。

可見,日本完全依靠自身的經濟實力支撐了整場甲午戰爭。倘若如果沒有“松方財政”主導下的經濟增長,這樣的財力后盾是不可奢望的。

當然,日本的基礎產業和重工業(如鋼鐵工業)在甲午戰前雖然發展迅速,但仍然遠遠落后于歐美列強。以鐵路為例,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的鐵路鋪設里程已經達到1400公里,但是鐵軌、機車和關鍵的信號管制系統仍然嚴重依賴英國。日本的大部分鋼鐵廠在甲午戰爭前都嚴重缺乏生鐵的冶煉能力,生產不得不依賴進口生鐵。盡管機械工業在1890年代有著年均12.9%的驚人增長率,但其產值還不到棉紡業的百分之一。

此時,占據日本重工業領頭羊位置的是以采煤和采銅為主的礦業,而開采的煤炭和礦石多供出口;A工業的薄弱使得甲午戰爭之前的日本軍事工業依然缺乏獨力支持前線軍備的能力。由于冶鋼技術的落后,東京和大阪的炮兵工廠以及橫須賀海軍船廠在戰前均無法獨立生產火炮用鋼鐵和艦用裝甲板。陸軍不得不用性能較差的仿制意大利式青銅野炮、山炮來與清軍的75毫米克虜伯行營炮抗衡。

在步槍方面,盡管使用無煙發射藥的二十二年式村田連發步槍在戰爭前夕開發成功,但由于時間倉促,只來得及給最后完成動員的近衛和第四師團換裝。甲午戰場上的日本士兵大多用的還是老舊的十一年式村田單發步槍。而在黃海海戰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也要到戰后的1896年(仿制工作從1888年開始)才真正仿制成功。盡管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它的工業化進程還處在剛起步的階段。只不過,目標明確的明治政府領導者們克服了日本的短板,充分利用了手中有限的資源,趕超顢頇無能的清政府,渡過了其向近代崛起的第一道難關。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