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文物店老板們所有疑問的答案都在這里,長春偽滿皇宮內的小白樓。自從溥儀于1945年8月倉皇離開之后,這座不顯眼的二層小樓成了一個無人看守的廢樓。
王文峰(偽滿皇宮博物院研究員):溥儀跑了偽皇宮徒有虛名,和它主人一樣風雨飄搖了。
溥儀逃離偽滿皇宮后,很快日本憲兵隊也撤離了,甚至還燒掉了建國神廟。如此一來原來還蒙在鼓里的守衛皇宮的禁衛隊士兵們也感覺到了氣氛的不對。他們無所事事地在皇宮里轉悠,在某一天下午,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偽滿國兵來到了小白樓前。
正是那個不知名國兵好奇心的驅使,中國文物保護史上的又一次劫難就此拉開了新的一幕。
王文峰:反正皇帝跑了,他就這個樣子斗膽了,就把那窗戶拽開了,一看里頭是一排一排大木箱,他想大木箱里有什么東西呢,就闖進去了打開那些木箱子,都是樟木箱,里頭是一小箱一小箱的,打開一看,里頭是一個個小錦囊,解開一看,是畫,包裝很好的畫,他也不知道是什么。
這名國兵沒有看到自己所期待的金銀財寶,只看到木箱內一卷卷字畫,接著他又打開第二只,第三只木箱,結果都一樣,除了字畫就是一些舊書籍,失望的國兵有些不甘心,隨手抄了一個畫軸夾在腋下離開了。
回到兵營的國兵打開了拿回來的這幅畫,只見畫上畫著十來個人物,騎馬的、牽馬的、扛著旗的,畫中隱隱約約還透出一股舊布匹的味道,就在他準備扔掉的時候,他的排長和另一個叫金香蕙的士兵進來看見了這幅畫。金香蕙看到這幅畫之后大吃一驚,畫中內容描繪的顯然是東漢末年蔡文姬歸漢的故事……接下來的情節便很自然了,消息傳開,整個禁衛軍的士兵都涌向了小白樓。
當過小學美術教員的國兵金香蕙成了哄搶小白樓主角,他告訴自己的同事們畫比字值錢,字不要,畫拿走。于是小白樓出現了瘋狂的一幕,在混亂的打鬧聲,吵罵聲中,大批字畫在爭搶中被撕毀,搶到字的士兵干脆順手撕個粉碎,以此來發泄心中的不滿。在這場哄搶中,北宋大畫家李公麟的《三馬圖》被撕成了三截,米芾的《苕溪詩卷》,范仲淹的《二札帖》都成了殘本。明朝畫家所作7米長的《萬松圖》竟在撕碎后又被燒成了灰燼。
邱濤(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被燒掉的有東晉王羲之《二謝帖》,當時被稱為祖本墨跡。還有《還我河山》,前后《出師表》,《滿江紅》詞的墨跡。
就這樣小白樓被洗劫一空,偽滿國兵的手中基本上都有幾幅搶來的字畫,只是他們無法判斷字畫到底值多少錢。
王文峰:北宋蘇軾的二賦,《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這是蘇軾晚年的作品,最成熟的作品。當時禁衛隊有一個連長姓劉,當時全拿回家里去了。后來上世紀80年代初期吧,他兒子叫劉剛,是吉林七中的一個歷史老師,后來把這些個字畫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