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人,你會想到什么呢?他們以前吃肉嗎?最喜歡吃的肉是什么呢?記得以前的人是不喜歡吃豬肉的,自從蘇軾做出了東坡肉之后才得到一定的蓋上,現在來一起看看古人對這些肉都是怎么定義的吧!他們最喜歡吃的又是什么肉呢!
古人吃肉的歷史要追溯到先秦時期,據史料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從史料記載的可以看出,先秦時候,天子才可以什么肉都吃,而平民只能吃菜。
歷朝歷代古人們愛吃的肉是各不相同的,究竟古人最愛吃的是哪種肉呢?
在古人的飲食習慣中,牛羊肉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從排名上看,牛羊在豬之上。為何在先秦時期的肉食排名中會有這樣的區分?這是因為吃肉與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在農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農耕時代如果沒有牛犁地的話,人早就餓死了。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所說,連諸侯沒什么重要的事都不輕易殺牛。
到了隋唐時期,仍沿用了魏晉南北朝的慣例,也嚴禁殺牛,也是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其他肉類為次要。當時的羊肉可以說是高官富豪聚餐的壓軸菜了,雞、鴨、豬、鹿等只能算是輔助菜系。
唐宋時期只有在牛老死或者病死之后才能吃它們的肉,所以牛肉在當時特別珍貴,以牛肉為主料做出來的美味佳肴更是難得一品。因為牛肉吃不得啊,所以羊肉就成為了宋朝皇家的最愛,據說宋朝最多的時候每天要殺三百多只羊,而豬肉一年只用4000多斤。
到了宋朝時,由于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肉一開始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要宰350只羊。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從官員到民間,羊肉就成為當時人們餐桌上的頭等肉食。
漢人的地盤以羊肉為貴,但到了北方遼金卻正好相反,豬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節出使遼金,北人用最好的豬肉款待使者。豬肉在遼金,是“非大宴不設”。因為遼金豬少,以豬肉為貴;大宋羊少,自以羊肉為美。
到了清朝,豬肉終于實現逆轉,成為漢族最主要的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已經將豬單獨列為《特牲單》進行敘述,這其中與豬肉相關的菜肴就有43道;而牛羊肉則歸為《雜牲單》,“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制法不可不知,作《雜牲單》”。
在周朝,雞也是一種珍貴的祭品。春秋時代,平民里只有老人才能吃得起雞肉。到了秦漢時期,吃雞對于平民來說仍是一件難得的事,只能在重大節日才能吃雞。漢朝非常重視軍隊的伙食,漢朝軍隊會免費供給士卒各種食物,其中就包括了雞肉。
著名的吃貨文人蘇東坡尤愛羊肉湯,但是他首創的的一道名菜“東坡肉”也為人們打開了吃豬肉的美味大門。豬肉漸漸從底層百姓的盤中餐沾上了貴族氣,逐漸被貴族接受。但是對遠在北方的遼金來說,豬肉是一種稀有的美食,他們喜歡用牛羊來和中原人交換豬肉,正是應了那句物以稀為貴。
一直到了明清時期,豬肉漸漸被大眾所接受,只不過論到大戶人家設宴招待賓客的時候,豬肉還是上不了桌席的,這種觀念甚至一直影響到我們現代人的宴席待客。
中國古人以素食為主,吃肉是很少的。對于水滸好漢來說,最爽的生活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了,因為老百姓吃肉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