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SPF指的是在同樣強度的太陽照射下,涂了防曬霜后被曬傷的程度,出現最小紅斑量和它所需要的強度比值。簡單點的理解就是涂完防曬霜后,在太陽下暴曬直至被曬傷的時間。比如,原本你什么也不涂,在陽光下暴露10分鐘后曬傷,抹上SPF15的防曬霜后,曬傷時間被拉長,需要150分鐘。注意,這里說的是曬傷,不是曬黑!因此寄希望于防曬霜幫自己逃過變黑命運的姑娘們要失望了!
而且,理論上說,防曬霜是會減少到達皮膚里的紫外線數目,SPF值越高,防曬效果越好。但不管防曬指數有多高,都無法阻擋100%的紫外線。而且阻擋 功能和數字的倍數并不成正比。比如,若SPF15 能阻擋94%的紫外線,那么SPF30的防曬霜則能阻擋97%的紫外線,而不是2倍于SPF15的紫外線。而在夸張一點的SPF100防曬霜也只是有了 2%增幅而已。當然,不管是哪一種防曬霜,都應該隔 2 到 3 小時重新涂抹一次。
因此,衡量一下,SPF30的防曬霜已然夠用,實在不放心,再來點其它防曬措施唄。帶個帽子、打個遮陽傘,或是披肩外套,都比防曬霜來得劃算。
可是偏偏有人會說,我就愿意用SPF值高的防曬霜。可是又難免有些擔心——會不會存在或輕或重的副作用?即使對別人沒影響,我的膚質適合嗎?
為了弄清上述問題,我們將防曬霜成分做個分析。
為了抵御紫外線,一般防曬霜中都包含著麥素寧濾光圈或亞佛苯酮、二氧化鈦、氧化鋅等物質。有時候還添加有部分有美白抗氧化功能的物質, 如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
麥素寧濾光圈也叫對苯二亞甲基二樟腦磺酸,水溶性的化學防曬劑(借助成膜性的物質在肌膚表面形成一道紫外線吞噬屏障,吸收紫外線,發揮抗曬作用),最 有效的UVA(紫外線A) 防曬劑之一,然而它無法吸收的UVA的全部波段,且在陽光下暴露兩小時后就會分解部分,故需和其它添加劑配合。
繼續看下一個,二氧化鈦,常見物理防曬劑(通過在防曬產品中添加物理性顆粒或是粉末,將照到皮膚上的紫外線反射出去而達到防曬效果的產品),幾乎不會 被皮膚吸收,安全性較高。然而想要效果好,需提高其添加濃度,它本身又有高吸油吸水性,因此使用后會造成皮膚干燥脫皮。
氧化鋅作為防曬霜成分的歷史較為悠久,它也是物理防曬劑,可以反射散射UVA、UVB。暫時沒有研究表明它對人體有害,但涂抹多了也會引起皮膚干燥的問題,因此如何在滿足安全且高防曬要求之后將其納米化是一個重要課題。
如何提升SPF的值?顯然易見的一個辦法就是復合使用曬方劑。比如化學防曬劑和物理防曬劑結合使用;瘜W防曬劑質地細膩,適合油性皮膚,但少量會被皮 膚吸收,從而導致過敏。物理防曬劑安全性高一些,但是皮膚干燥、毛孔阻塞等問題又冒出來了。更有甚者,可能影響皮膚毛孔呼吸等功能,增加皮膚負擔,導致皮 膚長痤瘡或是發炎等癥狀。
因此,SPF值真的越高越好?或者越高越沒用?
要知道,防曬霜等屬于“特殊用途化妝品”,不是任何生產化妝品的企業都能生產的,必須經過衛生行政部門的批準,拿到批準文號后才能生產。而市場上沒有批號的防曬霜也不在少數,這里也要提醒消費者購買防曬霜的時候要注意看一看有沒標注的特殊用途化妝品許可批件號。
最后說說我國規定,的確如此,我國《化妝品衛生規范》規定,防曬品的最高防曬系數不得超過 SPF30。有些進口的防曬霜上面標著SPF50、70,這并不代表你買的產品不合格,只是不符合我國規定而已。
至于國家為什么要這么規定——其一,SPF30夠用了,其二,我們亞洲人種和歐美人種膚質并不相同,SPF是針對他們皮膚提出的概念,因為白種人陽光 暴曬下易長紅斑,相對而言,我們不那么容易受灼傷。因此,SPF值偏低一點也是可以合理的。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膚質較好,完全可以挑戰SPF值高的產 品。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不用擔心市面上流傳的“防曬品致癌說”,相關成分前文已有分析。其實防曬不僅不致癌,還防癌。它們能防曬傷,還能通過抵御黑素瘤和基底細胞癌來降低皮膚癌的發病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