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底有多長并不確定
自古以來,人類的生活規律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球自轉一周就是一天——24個小時。這就是世界時(UT)的原始定義。把這24個小時繼續拆分,就會得到1分鐘和1秒鐘的長度。但實際上,地球的自轉周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短期內,地球自轉速度變快或變慢并不一定(這也是為什么只能提前6個月再確定是否有閏秒),但從長遠來看,地球的自傳速度是在不斷變慢的,原因來自地球和月亮構成的地月系統:地月之間的潮汐力會造成潮汐加速現象。簡單來說,由于月亮在順行軌道上運行,會逐漸退行和遠離地球。這一結果導致月球的角動量增加,而地月系統由于角動量守恒,地球的自傳速度便會減慢。
我們對時間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
從人類感官的角度來講,以地球自轉為衡量標準的世界時當然更加適用,但自從人類進入信息時代開始,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全球定位系統、金融交易系統、空中交通管制系統、電子通信及航天等領域都對時間的精準程度要求非常高。匯率的變化以毫秒為單位,火箭也會因為提前發射一秒而進入錯誤軌道。為此,人類迫切需要一種更精準的時間計量方式。
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CIPM)定義秒為銫133原子(Cs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國際原子時(TAI)誕生。在此基礎上,將秒疊加再得到分、時、日、月、年等更大的時間單位。這是目前為止最精確的時間測量方式,因為銫原子鐘的誤差為1,400,000年1秒,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