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制造能正確“理解”人類語言的機器人有多難?
這樣的問題意味著,制造一臺能與人類下棋的機器人很容易,而想要制造一臺能正確“理解”人類語言的機器人卻很難。盡管今天,我們已經有了類似Siri這樣的智能語音軟件,能夠回答人類提出的許多問題。然而,這些問題的答案要么可以在網絡上檢索到,要么是由程序開發者“教”給它的。如果你問Siri一個簡單卻冷僻的問題,譬如“短吻鱷能參加百米跨欄嗎?”,那么它恐怕只能給你一堆與短吻鱷或者百米跨欄相關的搜索結果。
4.如何讓機器人理解人類的語言?
如何讓機器人理解人類的語言,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是值得在科幻小說里被討論的。在我的作品《黑屋》中,設想了一種具有語言學習能力的機器玩具:“這些憨態可掬的小海豹是一家國內實驗室設計的人工智能玩具,它們可以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從零基礎開始學人說話,并在三個月至半年后達到大約五歲小孩子的語言水平。接下來,你就可以訓練小海豹成為你專屬的智能語音助手,幫你管理房屋、交通、購物、通信以及其他各種大小雜務事。最妙的是,小海豹的學習能力可以讓它聽懂各種冷僻的方言和小語種,并實現最大限度的個性化。”
在這些故事里,機器人并不僅僅是人類的工具。如果你想要小海豹為你服務,那么首先需要付出耐心去教它說話。就像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要靠交流來建立和維系一樣,人和機器之間也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