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易上火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那么要怎么預防秋季上火呢?秋季上火吃什么好呢?秋燥應該怎么做呢?除了飲食方面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的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上火的癥狀有哪些?比如咽干喉痛、牙痛和口腔潰瘍;這些都可能是因為上火引起的,那么要如何去火呢?
中醫還認為,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即會“火性炎上”,火苗往上躥,于是口、咽、牙就成了重災區,而且口腔黏膜、咽喉、牙齦不耐燒,所以很容易就出現癥狀,表現為紅、腫、熱、痛。
滅火喝涼茶可能越喝火越大
很多人憑著多年的上火經驗,對上火已經是佛系的態度:“無所謂,反正我有王老吉、加多寶一堆的涼茶。”一感到不適即喝一堆涼茶降火,但火不能亂滅,涼茶不能亂喝,否則可能越喝越難受。
想要“滅火”,先要搞清楚火勢從何而來,要保護好陽氣,因為一分陽氣即一分生機,如果濫用清火藥(清火藥會損耗陽氣),肆意糟蹋陽氣,就易百病叢生,小孩、女性和老人更是如此。上火可分實火與虛火上火一般可分為實火和虛火,實火宜瀉,虛火宜補。一般上火時伴大便干結、小便黃而味重、舌質發紅多為實火;上火時伴有五心煩熱、顴紅、失眠盜汗、口燥咽干等多為陰虛火旺。
據中醫理論,虛火指的是身體的陰液被消耗得厲害,顯得陽比較多,而造成陰虛火旺,所以虛火宜補陰。如果虛火時再吃一些瀉火、清火的寒涼藥物,只會虛上加虛,越治火越大,所以虛火時不能喝涼茶。
實火要多喝水,多吃一些消火的食物如:西瓜、苦瓜、菊花茶和綠豆湯等,嚴重一點的可以喝一點涼茶,吃一點清熱解毒的藥如牛黃解毒丸、清熱消炎寧、眾生丸等。虛火則要養陰,多吃一些補陰的食物和藥材,如銀耳、玉竹、沙參、天冬、麥冬和百合等。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虛火是由于陽虛引起的,因為陰盛格陽、陽不能潛藏而反浮越,以致虛陽亢奮,陽虛引起的虛火更不能吃清火藥,補陰也沒有效果。虛火的治療是一種技術活,所以經常上虛火的人最好讓中醫師辨證調理一下
秋季易上火,該如何預防?
進入秋季之后,要注意清淡,不要過度食用燥熱、辛辣的食物。要作息規律,不要熬夜,不要通宵打麻將、玩游戲,以免傷陰虛火旺。同時還要調理情志,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中醫認為肝屬木,喜暢達而惡抑郁。心情不暢、怒易傷肝,會引起肝火過盛;過食酸味,也會引起肝火過旺;久視傷肝,經常對著電腦、手機,用眼過度也會傷肝。
秋季吃什么好
秋補“潤”當道 首選秋三樣國家一級營養師王雷軍:咽干發熱、大便干結的情況如果發生了,有三樣食物是我所推薦的,銀耳、橄欖酸梅湯,還有黑芝麻。
銀耳潤肺生津的效果很好,可以單獨燉一碗銀耳冰糖湯。還有一道適合秋天喝的飲品就是橄欖酸梅湯,生津止渴的作用很好,F在正是新鮮橄欖上市的季節,可以取新鮮帶核的橄欖三四顆拍裂,再加入兩三粒烏梅加水同煮,再往糖水里放一點點鹽,口感很好,還有一定的消炎作用。黑芝麻對于季節性的腸燥便秘很有效。
很多人喜歡在燒餅表面撒點整粒芝麻,這種吃法不是很科學,因為芝麻外面的膜只有把它碾碎,營養才能被吸收。炒熟是個好方法,再將其磨成芝麻粉,和到面粉里蒸成芝麻饅頭,口感清香且營養豐富。秋乏睡當道 多睡1小時出伏以后很多讀者朋友容易感到疲乏,很多人會感到懶洋洋的,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秋乏”。
出伏之后一直到處暑節氣,是天氣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經過晝長夜短炎熱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現象,特別是老年朋友。此時如果不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秋乏”更容易出現。
要減緩“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時多增加1小時睡眠。另外,還要加強鍛煉,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秋凍捂當道 捂住三部位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楊國華:老話說,春捂秋凍,但像肚臍、后背和雙腳可凍不得,反而要捂一捂。
秋捂肚臍——— 拒絕露臍裝。初秋的露臍裝成了街上一景。但肚臍歸屬任經,對女性而言,私密重要的器官都歸這里管,風寒入侵會誘發痛經等婦科疾病。晚上睡覺喜歡蹬被子的人就別指著被子護肚臍了,還是穿上睡衣更保險。
捂后背——— 涼席趕緊撤走。入秋后,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只有聚足陽氣,冬天才不怕寒邪。后背上的督脈有溫陽的作用,因此,養護陽氣就要讓后背暖一暖。睡覺還鋪涼席的趕緊撤下來。
捂雙腳——— 穿涼鞋要穿襪。“頭對風,暖烘烘;腳對風,請郎中。”
頭部適宜保持相對低溫,而足部應注意保暖。腳上有很多穴位,如足三陽經的起點,掌管著肝脾腎等重要器官,受風著涼自然會影響這些器官的正常工作。因此,還不舍得脫去涼鞋的人,一定要穿上襪子再穿涼鞋。秋練慢當道 運動選慢的北京體育職業學院運動人體科學教授牛映雪:運動量過大會導致出汗過多,陽氣耗損。秋季鍛煉應以慢運動為主打。
尤其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最好選擇平緩輕松、出汗較少的運動,如打太極拳、步行等。秋天早晚溫差開始變大,低溫狀態下肌肉的黏滯性較高,如不做熱身活動就開練,很容易導致肌肉、韌帶損傷。除了扭動頸肩熱身以外,運動時不妨系個小圍巾或穿高領衫,防止涼風吹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