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此畫出自北宋畫家張擇端之手,是這位大師僅存于世的精品,屬于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船撞虹橋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風俗畫,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只,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清明上河圖船撞虹橋
不過,在這幅畫的中心位置,有一處被稱為“畫眼”的地方,那便是橫跨在汴河上的“虹橋”。在熙熙攘攘的虹橋之下,有一條船正橫停在河上,成為了行人關注的焦點。原來,這條船的桅桿即將撞上虹橋了,事故的原因大概是船夫們忘記將桅桿放下來,直到有人意識到的時候,已經快要來不及了。不過好在,船是逆水上行的,所以打橫之后船會順水下流,會為降下桅桿提供一些時間。
因此,這艘大船并沒有撞上虹橋。不僅如此,在過去人們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座普通的橋而已,殊不知在這座滿是行人的橋背后,隱藏著一個失傳千年的秘密——那就是這座橋的建造技術。
清明上河圖船撞虹橋
根據《東京夢華錄,河道》的記載,北宋汴河上的橋在以前都有支撐的石柱,但是當河水湍急時,常常有船只撞到石柱上,造成人亡船毀的悲痛事件。后來有人就發明了清明上河圖上的虹橋,這種橋不用小柱子,而是用整個巨木架著,像一條飛在天上的彩虹。
清明上河圖船撞虹橋
這種橋不僅安全,能夠保證船只的安全航行,而且橋身很牢固,有很大的承受力,能同時站很多行人。不幸的是,在發生靖康之變后,汴河干枯,這種橋也不見了,這項技術也跟著消失了。在后來的幾千年中,都沒人做到還原這種橋,還是選擇了用石橋。
由此看來,在《清明上河圖》的背后,還有很多秘密等待我們去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