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孟母三遷”——為了兒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孟母三度搬遷。如今,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故事,也有這樣的母親。她們是泉州現實版的“孟母”,為了讓孩子能讀上自己心目中的學校,她們不嫌麻煩多次搬家。
透過“孟母三遷”,可以看到,教育資源尚未能平衡發展,催生了火熱的學區房和學校周邊租房市場。反思這些,期望有一天,媽媽們不再為孩子讀書而買房搬家,勞心費力。
為了我們的學習,媽媽付出無怨無悔的辛苦,甚至不嫌麻煩舉家搬遷,甚至幾度搬家,讓我們想起了古代母愛的著名典故“孟母三遷”的故事。在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故事,她們是泉州版的“孟母三遷”。
故事1
以孩子為中心
17年搬4次家
為了孩子有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孟母只換了三次地方。對陳女士來說,她比孟母還孟母:17年內,買了4次房(第一次是福利房,后來房改自己掏了些錢)搬了4次家,最后一站是從泉州到上海。
幼兒園到高中:換了三次房子
陳女士兩口子原本都是泉州某高校的教授,他們的女兒叫小璐。在小璐還牙牙學語的時候,夫妻倆對她的學習就很重視。1993年,單位給陳女士夫婦分了一套福利房,這是他們擁有的第一套房子。單位有附屬的幼兒園,小璐在離家不遠的地方就讀。后來,因為房改,陳女士夫婦掏了1萬多元,讓自己徹底地成為房子的主人。
幼兒園的時光很快就要過了,陳女士開始考慮小璐在哪所小學就讀比較好。經過一番考量,他們將目標瞄準了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但小璐的戶口并不在該校片區內。1996年,陳女士夫婦東借西湊攢足了首付,在豐澤新村購買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房子,孩子的戶口問題迎刃而解。
1997年,小璐順利地到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就讀。一家人對新房感到很滿意,房子的空間挺大的,一家子每人都有自己的讀書樂園。到了晚上,每個人都可以捧著書在自己的書房里研讀。小璐也在這種環境下養成了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小學6年轉眼過去,2003年,小璐到泉州實驗中學就讀?吹綄W校周圍都是路邊攤和大大小小的小吃店,陳女士不放心女兒的飲食,決定再次買房搬家。他們將豐澤新村僅僅住了6年的房子賣掉,在離實驗中學三四百米遠的地方購買了一套面積更大的房子。家里的經濟一下子捉襟見肘,但陳女士說:“初中是個很關鍵的時期,馬虎不得。不能讓孩子的時間浪費在路上,更不能讓孩子養成不好的飲食習慣。”
17年最后一站:跟著女兒去上海
2009年,小璐順利地考上了上海一所著名高校,這所高校也是她父母的母校。
孩子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陳女士和丈夫就開始商量一個關于人生重大轉折的想法:到上海工作!這樣不僅能和孩子團聚,還有可能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陳女士夫婦毅然辭去了在泉州的工作,到上海從頭開始。那段時間夫妻倆忙透了,既要在泉州辦理調動手續,還得到上海高校聯系工作,每個月得在兩地跑幾個來回。還好有付出就有回報,加上夫妻倆本身也是博士,業務水平在業界受到認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分別在上海兩所高校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
2010年春節一過,陳女士舉家搬到上海。新的工作崗位和新的環境,給了他們更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收入也有大幅度的改觀。趁著房產市場低迷的時候,他們在上海按揭了一套房子。為了省錢,他們雇了輛貨車,將泉州的家電家具運到上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