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鉅:李嘉誠的接班人
李嘉誠對兒子的“商教”開始得很早。當李澤鉅和李澤楷八九歲時,每當董事局開會,他們兄弟倆就會坐在專門為他們設置的小椅子上,進行獨特的商業熏陶。
李嘉誠還十分注重兩個兒子的氣質培養,絕不允許他們像其他的“公子階層”那樣目空一切,他要求兒子知書達禮、謙虛做人,培養起自己的獨立個性。
李嘉誠的兒子曾經問他:“爸爸,我們賺這么多錢到底有什么意義?”李嘉誠的回答很簡單:“賺錢多,可以回報社會。”
長大后,李澤鉅和李澤楷各有所長,一攻一守,繼續開拓著“李氏王朝的疆土”。
1940年,李嘉誠來到香港;此后白手起家,創下龐大的長江實業集團,成為香港首富。集團旗下資產包括長和系的長實、和黃、電能實業和長江基建,此外長江集團還擁有和電香港、長江生命科技和TOM集團,業務遍及房地產、酒店、電訊、基建、港口、零售、能源和科技等。
截至5月底,總市值近9000億港元。根據2012年香港富豪排行榜,李嘉誠身家為220億美元( 約1708億港元),李澤鉅并未上榜,擁有電訊盈科的次子李澤楷,則以12億美元( 約93億港元) 身家排名第33。
如果按照此次李嘉誠交付給李澤鉅的股份比例,以長和系近期市值約4956億港元、加拿大上市赫斯基能源1722億港元的市值來計算,李澤鉅身家可達2671億港元,一位華人新首富即將誕生。
長久以來,低調的李澤鉅將繼承李嘉誠的衣缽,在業內看來只是時間問題。
早在2005年9月,李嘉誠在北京接受《香港商報》訪問時就曾透露,會將香港的上市公司交給長子李澤鉅打理,他個人在海外的投資則歸次子李澤楷所有。
“澤鉅在他22歲時,就加入了長江實業,是從基層開始干起的。澤楷有他自己的公司,不大可能會重新回到長江實業或者和記黃埔。”去年,李嘉誠對《英國金融時報》再次詳細提及了兩個兒子的走向。
事實上,作為家里的長子,李澤鉅一開始就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牢牢地維系在一起。李氏兄弟在香港被稱為“龍兄虎弟”,但和媒體對李澤楷鋪天蓋地、長篇累牘的報道相比,有關李澤鉅的報道卻少得可憐。即使有,也多是作為父親或弟弟的陪襯。事實上,一個獨立的李澤鉅幾乎是意義缺失的,如果說,長實系為他提供了一個坐標,那弟弟李澤楷則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參照系。
兄弟倆盡管只相差兩歲,但性格的差異自小便顯現,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差異,交流顯得不那么容易。15歲,李鐸鉅在香港還沒讀完中學,便前往美國讀大學預科,李嘉誠于是把李澤楷一并送去,原意是讓他們互相有個照應。可兩兄弟在美國反而甚少來往。李澤楷后來形容,“在美國頭一年的生活,可說是一生中感到最寂寞的歲月。”因為他英文不太好,不能與人溝通,只能打電話向母親訴苦。
17歲時,李澤鉅聽從父親的安排,進入斯坦福大學念土木工程系。自幼受父親培養,他具有強烈的家族使命觀。此后,他又攻讀了結構工程碩士學位。
畢業后,李澤鉅順理成章地加入長江實業家族生意,后再次順從父意,入了加拿大籍。而他的這一身份,是李嘉誠當年得以由李澤鉅出面收購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權的關鍵,也是李氏家族收購加航的前提條件。因為根據加拿大法律,非加拿大籍人士不可持有加航超過25%的股份。這件事情上,一方面是李嘉誠高瞻遠矚,另一方面,李澤鉅的服從與照程序辦事,更是他家族觀念的體現。
2003年,李澤鉅嶄露頭角,被時代雜志評選為“年度全球商界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這位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大兒子向來行事低調,為何成為傳媒關注的焦點?事件源于加拿大航空公司2003年11月9日在總部蒙特利爾發表的一份聲明:李澤鉅通過一家私人控股公司取得加航31%的股權,成為加航最大單一股東。這是李澤鉅首次以私人名義投資,也是李氏家族首次大規模涉足航空業。
事實上,李澤鉅成功上位,登上權勢榜,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他分拆長江基建上市時,獲得過25倍認購額的功績。長江基建上市后,李嘉誠曾表示,李澤鉅的表現可得90多分,“如果李澤鉅不是我的孩子,更會給他100分。”
如今,長江中心大樓頂層是李嘉誠辦公室,而李澤鉅則留守九樓長江實業大本營。這位由李嘉誠一手培養和造就的商界才俊,正一步一個腳印地謹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