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門/天地會:從反清復明到民間社團
天地會,又稱洪門 ,三合會等(詳見下)現在的普遍看法,是成立于明末清初的民間秘密結社,初期以反清復明為主旨,后逐漸演變為單純的民間社團。
天地會別稱繁多,不同的時期和地方有:洪門、三點會、三合會、三河會、圈子會等,據說有五十多種名稱。
目前學術界對天地會的起源仍然有爭議,大致有以下兩種看法:
康熙甲寅說(1674年) ,認為天地會是在康熙十三年由漢族反清志士創立的。
乾隆二十六年說(1761年),認為天地會起源于福建漳州地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漳浦和尚萬提喜創立。
《當代中國掃黑記實》稱:洪門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旗幟,由會首洪英進士依靠抗清名將史可法和黃得功,發展到數萬人,后被清兵所敗,由洪英之子洪旭和門人蔡德忠率殘部投奔鄭成功,據守臺灣,重振洪門。鄭成功鑒于當時部屬朝秦暮楚軍心不穩,為加強團結,一致抗清,遂于1661年創立金臺山明遠堂,與眾將士結為異姓兄弟,以“明大復心一”作暗號,反讀即“一心復大明”,此乃洪門開山立堂之始。
天地會的性質:反清復明說認為天地會是明朝遺民或鄭成功創立的、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秘密團體;ブ鷪F體說認為天地會是社會下層人士組織的互助團體,成立之初并無“反清復明”的宗旨。
現代的洪門、三合會都脫胎自以前的天地會,但除了臺灣以外,大多數地區都將參與者定位成黑社會人士。
甲申(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之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政權被顛復。延平郡王鄭成功據守福建,抗清復明,接著渡海光復臺灣,繼續抗清;并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臺灣創立“金臺山”、“明遠堂”,“漢馨香”、“挽瀾水”,與大臣將帥結義為異姓兄弟,部卒也同時宣誓,這是洪門開山立堂之始。
洪門的秘密口號是“明大復興一”,寓“一心復大明”之意。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
洪武”為記,并以“洪英”為洪門開山祖師,暗寓“洪武門下英雄輩出”。鄭成功創立洪門有兩個意義:一是大明復興;二是尊王攘清,富有民族意識,因此,洪門從開山立堂之始,就被清朝視為大逆不道,一被查出就要“抄家滅族”。
洪門在城市難于立足活動,只能占據山頭,建立山寨,招兵買馬,伺機起事。
洪門組織以弟兄相稱,講求平等。幫中職位分內八堂、外八堂,下設各種名目,等級森嚴。開山立堂或集會,要依職位在堂上排夾道,儀式隆重。
洪門對叛徒和清廷的探子的懲罰是極嚴的,光死刑就有好幾種。
洪門成員的對象是九流:一流舉子(知識分子),二流醫(內外科大夫),三流地理(陰陽勘輿),四流推(算命卜課),五流丹青(書畫家),六流相(麻衣柳莊相師),七流僧,八流道,九流琴棋(清客音樂師)。崇三教,三教是儒、釋、道。
鄭成功在臺灣開山立堂后,非常重視以沿海各省作為橋梁,達到進攻清廷恢復明朝的目的。他派盟弟蔡德英等五人及其軍師陳近南偷偷潛入清軍占領區,謹慎地發展滅清復明的秘密組織。共分為兩路,蔡德英在東南幾省發展,稱洪門;陳近南在西北幾省發展,后經顧炎武、王船山二人演變成為漢留,稱哥老(袍哥)。洪門和漢留組織大致相同。
洪門卻說蔡德英潛至福建莆田縣九連山少林寺(稱下院,河南登封縣少林寺稱上院),投方丈智通大師,寺內有僧徒一百二十八人,都是武藝精湛、富有民族氣節的人。蔡德英在寺內落發為僧,精練武藝。寺僧中有個叫馬福儀的,藝精剽悍,在僧眾中位居第七,也被結為同盟,待機起義。恰在這時,鄭成功又派來侄兒鄭君達和妻子郭秀英、妹鄭玉蘭前來練武,加強反清復明力量,那馬福儀奸惡成性,強奸郭秀英及鄭玉蘭未遂,被僧眾斥逐下山。
馬福儀含恨叛盟,向清朝撫臺告密,引清兵三千夜間圍攻,放火燒毀少林寺,僧眾百余人全部殉難,只蔡等十余人突圍。他們用袖箭射死馬福儀,逃至惠州寶珠寺,與在那里的洪門弟兄吳天成、洪太歲、姚必達會合。清兵追至,蔡等又逃往烏龍山,投史可法部將吳烈、吳延賁父子、合力殺死清將陳文耀,清兵敗走,蔡等就在右尋鎮高溪廟剌臂歃血為盟,重新組織規劃復明,尊洪英為始祖,鄭成功為武宗,史可法為文宗,這是洪門在清統治區結社之始,并定社名“天:組織義軍稱”三合軍“,取天時、地利、人和之意。
起兵抗清,震動七省,他們以明總兵周遇吉的侄兒周豪與史可法的兒子史鑒明為正、副統軍,以俠女關玉英為女兵統領,率軍由襄陽進入四川。川督王春美派心腹符四、田七詐降,周豪不察,竟加信任。迨義軍抵達重慶,與清兵接戰,符、田二人便為內應,以致義軍大敗。
關玉英在途中與田七遭遇,擒田七,剖心祭陣亡將士;復擒符四,以一百零八刀魚鱗剮死,懲治了仇人。因此,洪門永忌四、七兩排。
洪門組織發展很快,影響極大,各省紛起秘密結社,先后出現了三點會,三合會、匕首會、雙刀會,紅槍會、大刀會、小刀會等抗清復明組織。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陳正成在新加坡創立三合會,并派分支到廈門,是為洪門在海外組織之始。嗣陳正成在廈門被清兵殺害,黃威繼領其眾。
咸豐年間,劉麗川創立洪門支派小刀會于青浦,響應太平天國,攻占上海,清廷勾結美、英、法帝國主義血腥鎮壓,終遭失敗。
光緒初年,孫中山與鄭士良在檀香山立“致公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孫中山先生以“洪門大哥”的身份去到美國波士頓進行革命活動,得到當地洪門人士黃三德、唐瓊昌的迎接和協助,又得到司徒美堂作他的義務保護人員。有了洪門弟兄在人力、財力、物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孫中山先生便在紐約組織“安良總堂”,接著又先后成立了“安良支堂”或分堂。推動他所領導的革命運動。
陶成章在浙江策動九龍山洪門弟兄加入興中會,又有加入“光復會”的。民國成立后,哥老、洪門、青幫的反清目的已達,逐漸轉化為社會團體,以后又形成江湖流派。再談漢留袍哥。
漢留陳近南到西北組織洪門的時候,正逢顧炎武在陜西華陰縣云臺書院講學,常以民族大義激勵學生,同時受到洪門影響,率眾結社反清復明。大家推顧炎武為首領,仿洪門組織稱為“漢留”,取“漢族遺留”之意;亦稱“袍哥”,取“豈日無衣與子同袍”之意。“漢留”鑒于“洪門”受清朝嚴密防范,便以創立禮門戒煙、戒酒、戒賭、戒嫖為掩護,這是清朝允許的。
同時又在道教中發展反清扶明的秘密組織,創立“白門”,以后發展演變成白蓮教、紅燈照、紅槍會等組織,其政治目的都是反清復明。“漢留”成員的發展對象不限于“洪門”的九流人物,還吸收江湖上的驚(看相算命)、培(四平攤子內外科醫生)、飄(寫詩條子、一字破)、猜(賭博單雙紅寶)、風(見風使舵取人錢財)、火(煉丹提汞)、爵(以顯宦騙人錢財)、耀(偽充官職騙財)、僧、道、吏、卒、戲(梨園人物)、解(賣武技雜耍)、幻(變戲法)、聽(說評書、相聲)等江湖人物。因為這些人常在江湖上跑四方,正好藉以搞聯絡通訊。特別是官府中的吏卒,有了他們便可隨時掌握官府的動向。“漢留”組織發展很快,遍及全國各省城鎮鄉村、山林水澤,甚至雞毛幺花店都有公口組織。
清代康、乾年間。北道上的響馬鏢客都是“洪門”、“漢留”的成員。河間府的竇爾敦
,就是一個“漢留”支派首領。黃三泰、黃天霸父子指鏢借銀、李家店比武,使用丟頭一字暗器打傷竇爾敦,后來當了清朝武職,專門與江湖綠林弟兄作對,成為支派的叛徒。
由于“漢留”組織發展迅速,各省山頭林立。這些開山者,都與清兵發生過多次壯烈血戰。
清王朝倒臺后,“袍哥”,“洪門”的政治目的已達,“漢留”轉化為社會團體,在全
國各地正式公開開山立堂,設立公口。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各省“洪門”、“漢留”除
在淪陷區內秘密活動外,大部集中在川、黔、湘、陜、甘、青、寧等省公開活動,國民黨黨政軍警特人員都大量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