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娛樂八卦 >

歷史大劇清平樂中的謬誤盤點 服飾篇科舉篇等等漏洞盤點

來源:小編整理2025-06-20 08:18作者:Mao

說到最近的宮廷戲,那就是《清平樂》了,而宋代重文抑武,是文人最愜意的時代,他們的生活被讀者向往。那么,是不是尊重歷史呢?在服飾上是否切合時代?科舉制度是不是和唐朝一樣,和播出的清宮劇是一樣的呢?

【服飾篇】

關于宋代服飾,有很多歷史文獻可以佐證,也有繪畫、陶俑來參照,在皇帝通天冠、皇后鳳冠,大臣品官服色等方面,《清平樂》依照南薰殿舊藏帝王像等史料,進行復制,有模有樣。不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服飾方面也有疏漏。

直腳幞頭使用太廣泛

幞頭是宋代的代表性服飾,尤其是直腳幞頭,更是宋代服飾的象征,時代特點非常明顯。因為直腳幞頭誕生于宋代,但是幞頭則產生于北周。北周武帝時(572)以幅巾裁為四腳,即加上四帶,稱為四腳幞頭。隋唐時期,幞頭內襯巾子(一種薄而硬的帽子坯架),就是說在幞頭的里面用一個帽子架,支撐幞頭,或者說給幞頭固定形狀,這種樣式在唐代陶俑中有很多。幞頭系在腦后的兩根帶子,稱為幞頭腳,隨著這兩根帶子的加長,名稱由開始的“垂腳”“軟腳”,變成了“長腳羅幞頭”。

到了宋代,幞頭成了宋代男子的首服,上自帝王,下至百官,除祭祀典禮、隆重朝會需要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頭。宋代的幞頭已經脫離了巾帕的形式演變成一種帽子。幞頭之所以在宋代流行,有特殊的情況。我們看影視劇,覺得大臣上朝很規矩,很嚴肅,其實宋代初期并不是這樣,大臣在上朝時,也會交頭接耳,傳播小道消息,影響上朝的秩序。幞頭伸出兩腳,初期兩腳左右平直還比較短,到了中期,兩腳伸展加長,兩腳伸出的長度約一尺左右。這樣戴著長腳幞頭上朝,為了避免幞頭碰撞,官員們彼此就保持一定距離,至少相隔二尺,這樣就無法交頭接耳。

幞頭的種類很多,宋代流行的有五種:直腳幞頭、局腳幞頭、交腳幞頭、朝天幞頭、順風幞頭。此外,還有卷腳幞頭、向后曲折幞頭、銷金花樣幞頭、一腳幞頭、宮花幞頭、牛耳幞頭、銀葉弓腳幞頭、高腳幞頭等。幞頭的腳分為軟腳、硬腳,又有圓頂與方頂區別。

《清平樂》中官員使用直腳幞頭的場合很多,其實直腳幞頭使用是有局限的,在朝會時使用,又因兩邊直腳展開有七八十厘米,近距離活動不方便,因此其他場合多使用小垂的軟腳幞頭等。

宋代的幞頭變成了帽子,并成為文武百官的規定服飾,士庶則很少使用。一般文人儒生,以裹巾為時尚,風靡一時的東坡巾、程子巾、山谷巾、高士巾、逍遙巾等名目!肚迤綐贰分许n琦為士人時,屬于百姓,不應該戴幞頭,而當裹巾。

官服的品色制度有服色處理不當

唐代實行了官員品色制度,即以服飾的顏色來標識官員級別的高低,大體以紫、緋、綠、青四色定官品之高低尊卑。

《文獻通考》曰:“用紫、青、綠為命服,昉于隋煬帝而制定于唐。”朱熹曰:“至隋煬帝巡游無度,乃令百官戎服從駕,而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資治通鑒》曰:“大業六年(610)十二月,上以百官別駕,皆服袴褶,于軍旅間不便。是歲始詔從駕涉遠者,文武官皆戎衣。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緋絲;胥使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黃。”

宋代男子服飾,以圓領袍衫為主,百官公服也這樣,除祭祀、朝會之外,都穿袍衫。宋代的公服(常服),沿襲唐制以服色來分別官職的大小!端问·輿服志》規定:“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服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其制,曲領大袖,下施橫襕,束以革帶,幞頭,烏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到了元豐元年色略有更改,去青不用,四品以上服紫,五六品服緋,七八九品以上則服綠。中興年間,仍行元豐之制。

《清平樂》中有幾處對于官員服色處理不當。八大王趙元儼與呂夷簡相遇,著淺色圓領衫,戴垂腳幞頭;而呂夷簡著紫色袍。八大王是王爺,高于一品官,著紫色袍可以,卻不會穿不在紫、緋官袍品色系列的淺色服飾。

第二集中也有太醫著紅色官服袍。按照明清官職體系,太醫院掌院的院使是正五品,左右院判正六品,御醫七品,用六品冠帶。但是宋代執掌太醫院的稱為體醫官院使,因其屬于技術官,尚不如翰林、進士受重用。宋代的進士前三甲的地位也不如明清時期三鼎甲,初授官較低,僅為八品。明清時期科舉三鼎甲授官,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正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推測宋代太醫沒有達到正六品,不能穿紅色官服。

范仲淹應晏殊邀請,來應天府書院執教,路遇應天府書院學監。書院本是民間機構,最高首長是山長,山長不是官,通常由舉人功名者擔任。應天府書院兼有官辦府學背景,暫不說書院有無學監一職,即便有,官職也不高,不會高于進士,因此應天府書院學監穿紅色官服,就不符合規制。

士庶服飾有禁忌士人衣服不可光鮮奢華

《清平樂》范仲淹來應天府書院,幾位年輕學子對于范仲淹衣著如老農頗為不滿,譏諷了一通。這幾位年少氣盛的學子,衣著光鮮,料面奢華,服色也不同。顯然不符合宋代士庶穿著標準。

古代社會,對于服飾穿著,不僅官與官有服色限制,對于士人(讀書人)、平民不僅有服飾規定,還有面料的限制。

《宋史·輿服志》規定:“近年品官綠袍及舉子白襕下皆服紫色,亦請禁之。其私第便服,許紫皂衣、白袍。舊制,庶人服白,今請流外官及貢舉人、庶人通許服皂。”宋太宗年間,出現官員、士子服飾僭越情況,詔令改之,規定舉人、百姓衣裳著黑。

通常書院的學生與國子監、府學生員著裝都有統一規定,不允許學生搞特殊化,社會上服飾僭越更是不允許。《清平樂》的編導為了制造應天府書院學生與學監以貌取人與范仲淹著老農裝的矛盾沖突,而讓學監官服僭越,學生衣著光鮮來襯托他們注重外表,違背禮制,想法很好,但是以犧牲服飾的歷史真實性的處理則不妥,客觀上給電視劇添加了一處瑕疵。

宋代貴族女性不穿低胸襦裙

《清平樂》中女性穿衫子襦裙較多,太后、皇后、嬪妃等,都有一套低胸裝,外著衫子內著襦裙露抹胸,雖然沒有張藝謀影片中夸張的“擠乳裝”,猛然一看,也以為誤入了大唐宮廷。

宋代女性服飾,上衣有襦、襖、衫、大袖、背子、半臂、背心、裙等多種,下裳以裙為主,有長裙、石榴裙、雙蝶裙、百蝶裙、繡羅裙等。

宋代婦女雖也有穿紗羅之衫,但在穿法上與晚唐、五代不同,宋代社會風尚收斂,風氣質樸,衣冠服飾趨向拘謹與保守,在這種情況下穿著羅衫,不可能像從前那樣袒胸露脯,因此多加有襯衣。有時干脆在衫子里面,綴上一層襯里,做成夾衫的形式。正如后來南宋詞人李清照詞所說的:“淚融殘粉花鈿重,乍試夾衫金縷縫。”

宋代女服以交領為多,從南薰殿舊藏宋代后妃、王詵《繡櫳曉鏡圖》等繪畫、出土陶俑等來看,皇室女性、貴婦的服飾以交領為主,宮廷內侍女服飾以圓領為主。

對襟領施于半臂、背子之上。何為半臂?短袖上衣,名稱始見于唐代,由漢魏半袖發展而來。形制為對襟,短袖、長及腰際。兩袖寬大而平直,長不掩肘。唐初半臂為宮中侍女之服,著之以便勞作。初唐晚期流及民間,成為唐人的常服,宋代也有半臂。何謂背子?背子又作褙子,又名綽子。背子有兩種說法:一是指短袖上衣。另一種指宋代流行的婦女常服,形制為對襟、直領,兩腋開衩,下長過膝。

襦裙在宋代也確實是女性服飾,但是類似大唐的低胸裝并不多見,而且穿戴習慣上,宮廷幾乎不穿低胸襦裙,倒是民間盛行低胸襦裙。宋代大足石刻養雞女的著裝就是低胸襦裙,劉松年《茗園賭市圖》中村婦上著襦,內著抹胸,微露胸乳,下著褲,襦下端束于褲內,因此,《清平樂》將襦裙穿戴人群,用反了。如果宋代民間或基層女性穿低胸襦裙倒是可能。

唐代與宋代的社會風氣不同,唐代服飾呈現開放性,又吸納了西域民族的風尚,流行胡服,因此有袒露領、低胸裝、透視裝。宋代思想內斂,宋初對唐風雖有沿襲,但是已有收斂的傾向,服飾漸漸趨向素雅。因此宋代宮廷服飾大袖衫盛行,南薰殿舊藏宮廷皇帝、后妃繪畫,都是中規中矩的,沒有袒露領。顯然低胸裝與宋代的文化推崇,道德建設不符。到了南宋理學盛行,更是如此。

以低胸裝的襦裙來展示宋仁宗朝代的《清平樂》,視覺上或許吸引眼球,但是與時代有了割裂。

北宋婦女還有一種不制衿的服飾樣式,不施紐帶,兩襟敞開,露出內衣。這種服飾流行于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由宮廷而及民間,尊卑皆可著之!肚迤綐贰肥稣f宋仁宗朝(1022-1063)的故事,與宣和年間相差至少50年,如果從宋仁宗繼位的天圣元年(1023)到宣和元年(1119),則有近百年的時間差。

【科舉篇】

這部劇說宋仁宗時期故事,有若干知名文人出現,善于填詞的晏殊,“先天下之憂而憂”范仲淹,北宋文壇大家歐陽修,以及名臣、名相韓琦、富弼等等,這些文人,詞人,幾乎都經歷過科舉,高中進士,入仕,成為北宋棟梁。服飾史學者、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黃強今天接受記者采訪,指出了這部劇關于科舉方面的一些謬誤。

宋代科舉有省試,沒有鄉試一說

中國科舉制度始于隋大業年間,但是隋唐的科舉遠沒有明清時期鼎盛?婆e制度有三級,院試(縣試)、鄉試(省試)、殿試,但是這樣的完備體系,在明清時期。南京夫子廟的江南貢院即進行鄉試的考場。

唐及五代科舉考試,主要分為解試和省試兩級。這里的省試不是指行政級別的省,而是尚書省禮部,故又稱禮部試。

科舉到宋代成為科舉社會,人們的社會身份也地位的高低不再以血統和出身為劃分,代之以是否考中科名并以科第的高低為依據。北宋科舉制度規制是三年一開科的確定,即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考試三年一次。第一級州試在宋代稱發解試,指將各地區報考進士科目并通過考試的舉子按照解送名額送子尚書省,也稱解試。解試多在秋天,故稱秋闈。

第二級考試,到地方省城參加省試(尚書省禮部主持)。時間為每年二月,初一到初八。因為在春節二月舉行,又稱春試、春闈。宋代行政區劃為路,有京東路、陜西路、河東路、河北路、京西路等!肚迤綐贰分姓f鄉試,實際是省試,但是宋代有省試一說,沒有鄉試一說。明清時期才說鄉試,在省城考試。第三級考試是殿試,宋代殿試與唐五代不同,是北宋嘉祐二年(1057)規定,此后凡是參加殿試的進士不再黜落,而是重新排定取錄名次,并成為定制。

宋太祖趙匡胤對科舉改革,禁止公薦,沿襲唐五代舊制開科取士,貢舉目有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宋代也是取進士最多的朝代,尤以宋太宗時期最為突出!端问·選舉志》記載:太宗一朝開科舉8次,取錄進士1487人,平均每次錄取186人。如果加上其他科目所錄人數,取錄人數就更多。有的年份取錄近千人,太宗淳化三年(992)取錄人數為1317人。

宋太宗時期所行科舉一個不同之處:一旦科舉及第即行授予官職。《宋史·選舉志》記載:“甲乙第進士及九經,皆授將作監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其余亦優等授官。”唐代科舉及第,并不立即授官,還要參加吏部考試,才能做官。唐代韓愈就參加了4次吏部試,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才進入仕途。

應天府書院不收女生,此南京非彼南京

《清平樂》中有晏殊出任應天府知府,范仲淹來應天府書院任教。這里的應天府指河南商丘,劇中南京也指商丘。

應天府書院是一所典型的官辦書院。天圣五年(1027)起,范仲淹應南京留守(劇中說是應天府知府)晏殊之聘,主持院務二年。培養了大量人才,有向敏中、尹洙、富弼、江休復等北宋名臣。

《清平樂》中范仲淹應天府知府晏殊邀請來應天書院,范仲淹與書院學監發生沖突,正好遇到女扮男裝的曹丹姝。等到范仲淹主持書院,曹丹姝也頂替兄長之名、女扮男裝進書院(府學)讀書,晏殊、范仲淹都知道曹丹姝的性別,這種劇情只是戲說,歷史上沒這等事。時而說書院,時而稱府學也不妥當。范仲淹主持時是書院,十多年后才改為府學。

女扮男裝混入書院讀書,《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編的有鼻子有臉,不過是臆造的橋段。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對于文化,官宦人家,經濟條件好的,可以請老師來家做西席。宋代的書院不可能也沒這個條件來招募女生來讀書。書院在古代集學校、圖書館、出版社于一體,可以自行刊印圖書。有學問的大儒,以教書為業,也會來到書院作山長(院長),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如朱熹與白鹿洞書院。書院基本上是寄宿制,需要吃住學在書院,沒有女生宿舍,如何安排曹丹姝這樣的官宦人家的女生來讀書?這是電視劇中的一廂情愿,為了故事發展的需要。

應天府書院自景祐二年(1035)改為應天府學,慶歷三年(1043)改為南京國子監,其地位更高于地方一般官學,而與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國子監鼎足而三。這樣知名的書院,府學更不會,也沒有可能容納女生入學。

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北宋時稱江寧府,南宋時稱建康府,到了明朝才稱為應天府,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集慶路(今南京);同年三月,改集慶路為應天府。宋代應天府則是河南商丘。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