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多不是導師的錯
在隨后的導師采訪環節,劉歡坦言今年并沒有涉及對學員歌曲改編的環節,從頭到尾,導師都只是有一名“監考老師”。周華健一旁忍不住吐槽,“我的一個學員給我演唱他創作的歌,我聽了很激動,剛拿把吉他,想給他彈奏一個和弦,結果旁邊的工作人員突然就拿出一個牌子,還自己給配音‘呃……老師,這樣不可以。雖然不能跟學員分享自己的創作經驗和想法,但五位導師都覺得這個極限創作的方法確實能發掘一個唱作人的潛力。對于記者擔心的把創作時間限制得太死,是否會錯過一些慢熱的唱作人的問題,劉歡很巧妙地將皮球踢還給了記者:“你們有按時交稿子的規矩,不能說你12小時寫不出來稿子,再給五分鐘就能寫出來了?唱作人也一樣,專業的人會做出專業的事情。”
今年的“好歌曲”,被很多關心節目的網友發現,有兩個特點,一是業內資深人士參與多,二是學員的很多歌曲更加天馬行空,接近于“神曲”。對于這兩個特點,當天的采訪中,劉歡一一做了解釋。
曾經因《星光燦爛》一舉成名多年的羅中旭、有“鼓王”之稱的趙牧陽、曾獲得臺灣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的王宏恩,這樣的業內人士,而且是已經有一定名氣的業內人士變身學員,不僅學員有壓力,導師身上也有壓力。“面對這些熟人,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公平地對待學員。不考慮他們的資歷,只考慮他們的歌曲是否合適。”
而對“神曲”在第二季“好歌曲”中的層出不窮,劉歡多少有些無可奈何,“這些歌曲都是導演組從兩萬多首歌曲中挑選的,我們確實沒有說要故意找這樣大家覺得聽不懂,更不能傳唱的歌曲。送到我們面前的歌曲,才是我們根據自己的經驗挑選的。選擇這樣的歌曲,也不表示我們對這樣的歌曲是鼓勵越多越好的。”但劉歡也提出了一個業內人士的反思,“如果我們所有的音樂創作都是以為讓普通人傳唱為目標的,其實對整個音樂產業來說,也并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