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綜合征”又叫“開學恐懼癥”,是孩子所表現出的一種明顯不適應新學期學習生活的非器質性心理問題,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緊張、擔心、易煩躁、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理解力下降、厭學、拖延行為、懶散行為、逃避行為等。有的孩子還會表現為生理方面的吃不下、睡不著,查無原因的頭暈、惡心、腹痛、小便失禁、疲倦甚至發燒等。
9月1日,各地中小學紛紛開學了。當“開學綜合征”不期而至時,家長和孩子應該如何應對?心理專家分別給家長和孩子開出了兩張心理“藥方”。專家建議,家長應幫孩子 “收心”,要平心靜氣,與孩子一起調整家庭作息時間,和孩子共同擬定新學期的學習計劃,做好物質準備,并向孩子傳遞積極的心理暗示。而孩子要做好開學前的“熱身”,提早“溫故知新”,喚醒大腦里儲存的記憶,并適當增加運動和閱讀,減少電腦手機電視的干擾,多與同學和家長溝通,學會自我暗示,定好學習目標,結束休假模式,啟動新學期學習開關。
“熊孩子”終于開學了,對于很多媽媽來說,真是一件大好事兒:總算要告別與精力旺盛的熊孩子們“斗智斗勇”的模式,這么多天IQ、EQ的火力考驗總算結束了,感覺終于“解放”了……
可是對有的孩子來說,卻怎么也開心不起來,甚至覺得“災難”臨頭一樣,剛放假時的那種“放飛自我盡力狂”的興奮變成了“好景不常在”的悵然若失。新學年的開始,有的孩子還會有這樣的擔心:新的人際關系怎么處?課業增多難度增加自己是否能應付?考試不好和排名落后怎么辦?手機電腦會不會被“收走”?總之,讓孩子恐懼開學的理由有千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