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數字人民幣正式誕生,我們已經知道額電子支付產品有支付寶和微信,而現在數字人民幣則更讓人看到了電子支付的前景,那么以后支付寶和微信是不是要被數字人民幣取代了呢!真的是人民幣史無前例大升級!數字貨幣試點,取代支付寶微信?不妨一起來看看吧!
1948年12月1日,人民幣正式誕生。72年過去了,歷經數次改版,紙幣形態從未改變。如今,人民幣將迎來史無前例的升級!
4月17日,經濟日報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獲悉,當前網傳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信息為技術研發過程中的測試內容,但并不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當前階段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
究竟啥是中國版數字貨幣?從“紙張”到“數據”,會不會引發通貨膨脹?支付寶和微信的支付功能是不是可以退休了?
問題一:什么是中國版數字貨幣?怎么用?
簡單說,人民銀行數字貨幣就是人民幣電子版
說起數字貨幣,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是比特幣或者臉書計劃推出的Libra。
但是,與這些所謂的數字貨幣不同,我國央行將要推出的數字貨幣有國家信用背書,可以說是人民幣的電子版本。因此,央行的數字貨幣是具有法償性的。
更重要的是,有國家背書,央行的數字貨幣幣值會更加穩定。而比特幣等所謂的虛擬貨幣,無法保證幣值穩定,被“割韭菜”就成了常事。
從使用場景上看,央行數字貨幣不計付利息,可用于小額、零售、高頻的業務場景,相比于紙幣沒有任何差別。同時,使用時應遵守現行的所有關于現鈔管理和反洗錢、反恐融資等規定。
問題二:數字人民幣有哪些好處?
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基于人民幣現金的支付、交易、反洗錢等,在現代社會管理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而發行數字貨幣,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同時,中國版數字貨幣不需要綁定任何銀行賬戶,擺脫了傳統銀行賬戶體系的控制。
此外,在網絡信號不佳的情況下,網銀和支付平臺的支付功能常常會處于癱瘓狀態,而DC/EP的雙離線技術可保證在極端情況下,像用紙幣一樣,使用央行數字貨幣。例如,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只要兩個裝有DC/EP數字錢包的手機碰一碰,就能實現轉賬或支付功能。
問題三:發行數字貨幣會引發通貨膨脹嗎?
等價替換流通中的貨幣,不會讓錢變毛
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從數字化貨幣替代流通中的紙鈔和硬幣入手,假設現在流通的貨幣是100元,央行數字貨幣將等價替換掉這100元。
為了保證央行數字貨幣不超發,商業機構向央行全額、100%繳納準備金。也就是說,發行時,人民銀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
此外,考慮到前期數字貨幣僅限于試點,短期內不會大量發行和全面推廣,貨幣流通速度也將保持正常水平。
因此,數字貨幣不會引發通脹。
問題四: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功能可以卸載了嗎?
先別忙著卸載,用用看
除了會不會引發通貨膨脹,央行數字貨幣會不會搶了支付寶和微信的“支付飯碗”也備受關注。
目前進展如何?
4月17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確認,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正在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體系在堅持雙層運營、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并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原則,當前階段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不斷優化和完善功能。
央行數研所還明確,當前網傳DC/EP信息為技術研發過程中的測試內容,并不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數字人民幣目前的封閉測試不會影響上市機構商業運行,也不會對測試環境之外的人民幣發行流通體系、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帶來影響。
為何在蘇州等地試點測試?
去年末,有消息稱,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試點項目有望在深圳、蘇州等地落地。2020年4月15日流傳的試點城市中增加了雄安、成都兩地。
對于蘇州首吃螃蟹,此前公開信息中已有諸多線索。去年3月,長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設立在蘇州,法定代表人是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下稱“數研所”)副所長狄剛,大股東是數研所旗下的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高頻“露臉”已箭在弦上?
央行自2014年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2017年末,經國務院批準,央行組織部分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和有關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的研發。去年6月Facebook發布Libra幣白皮書,全球對數字貨幣關注度升溫,央行數字貨幣也開始在我國官方表態中高頻“露臉”。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近日撰文指出,現在試運行基本結束,也許很快就可以推行。中信證券(23.020, -0.47, -2.00%)表示,銀行科技項目的測試周期一般在半年至一年時間,預計自上而下推動央行數字貨幣年內上線可能性較大。
伴隨高頻表態,央行數研所、長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等相關機構招聘動作也不斷。今年一季度,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開啟了新一輪招兵買馬。招聘資料顯示,該研究院承擔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和金融科技創新研究等工作,招聘涉及區塊鏈研發工程師、前端開發工程師、高級經濟學家等約40個崗位,稱法定數字貨幣研發運營是“極具挑戰的系統工程和宏偉事業”,也是“人類貨幣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底層技術不一定是區塊鏈?
去年10月,政治局會議明確了區塊鏈的戰略定位,不少觀點認為,區塊鏈技術可以有效追蹤保護公民的信息安全,適用于數字貨幣。
穆長春去年就明確,央行層面應保持技術中性,不預設技術路線,不一定依賴某一種技術路線。今年2月,央行數研所區塊鏈課題組在《中國金融》上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不建議基于區塊鏈改造傳統支付系統。
有無投融資功能?
央行并非唯一參與法定數字貨幣研發的機構。穆長春在去年8月表示,央行數字貨幣采取的是雙層運營體系,央行做上層,商業銀行做第二層,這種雙重投放體系既能利用現有資源調動商業銀行積極性,也能順利提升數字貨幣的接受程度。
他同時稱,目前屬于一個賽馬狀態,幾家指定運營機構采取不同的技術路線做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誰的路線好,誰最終被市場接受,誰就會跑贏比賽。去年8月曾傳出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阿里巴巴、騰訊及銀聯等七大機構同時發行央行數字貨幣,不過監管人士稱消息不準確。
業內人士指出,央行數字貨幣雖然明確了雙層運營體系,但體系之下的流通形式、有無投融資功能等仍未清晰,清算機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尚未知。
從消費者的直觀感受來看,使用央行數字貨幣支付和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從體驗上來說可能差異不大。
但不一樣的是,使用央行數字貨幣支付,花出去的是數字化的人民幣,跟花現金一樣;而支付寶、微信支付只是一個支付工具,通過這兩種渠道,花的是你銀行卡里的余額、或者刷的是信用卡。
值得注意的是,時任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的穆長春曾表示,以后投放的央行數字貨幣在一些功能實現上會和電子支付有很大區別。
雖然說未來可能數字貨幣替代流通中的現金,其功能和屬性與紙幣相似,只不過形態是數字化的。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走的是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結算,屬于數字化但不具有人民幣級別法律效力,更不可能取代現金。
現階段用現金的人已經越來越少,絕大多數人都十分依賴手機支付。這也就意味著,央行的數字貨幣一旦發行,手機支付覆蓋的范圍將會越來越大,尤其是央行的數字貨幣有離線支付的功能,這直接代替了現金在無網絡情況下支付的優勢。
因此,數字人民幣是否會取代支付寶、微信支付,這個還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