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背后的“戰爭經濟考量”
將長春定為偽滿國都,除政治背景外,“戰爭經濟考量”也是一重要原因。
長春地處東北中心,進可攻退可守。且鐵路交通便捷,易成控制中樞。因此,從戰爭角度考慮,定都長春比定都哈爾濱、沈陽、大連更有優勢。
較之人口稠密、經貿發達、地價偏高的哈爾濱、沈陽,長春地廣人稀,土地價格便宜,建設成本低。即便現在,長春的房地產市場也發展平穩,房價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在偽滿洲國成立前的一個月,關東軍已秘密派人到長春,調查舊市街的主要建筑,完成了設置新“政府”臨時辦公地點的準備工作。并與當時的吉林偽省長熙洽進行交涉,公布了以長春為中心,近20華里的四方區域的土地禁止買賣的命令。日本計劃,新京的建設計劃地區為200平方公里,計劃建成區為100平方公里,舊有市街為21平方公里。第一期五年將建20平方公里(后來改為21.4平方公里),容納人口設定為最終50萬人。由于公司和學校云集,以前的都市計劃已經不能適用。所以,在1941年底新計劃案出爐,1942年2月通過。然而,此計劃截止到戰爭末期都未能完成。在這個計劃中,新京人口將達到100萬,城區面積也將隨之擴大到160平方公里。《新京都長春十四年:一個殖民城市的現代化史市計劃》中記載,新京建設所涉金額龐大,以當時的日本財力幾乎無法支持。根據計劃,第一期五年的建設費用約為6000萬日元,全額借款,以土地售款之收入償還。偽滿洲國的官員向法國聯合財團尋求支持,并得到法國外交部的私下支持。日本政府也想借此樹立偽滿洲國“門戶開放”的形象,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以求站穩腳跟。但由于其他日本官員和軍方以及滿鐵對法國人設計及施工持反對意見,偽建設局不得不大大縮減了費用計劃。第一年僅借款500萬日元,而最終法國人被排除在外,僅留下了一個“外交部廳舍”矗立在今天的新民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