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張開善在《中共黨史資料》上發表《究竟誰是中國原子彈之父——記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功勛科學家》一文,細數王淦昌、鄧稼先、錢三強、郭永懷、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程開甲、彭桓武等科學家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中的貢獻,認為“中國原子彈之父,不是某一位科學家,而是一個卓越科學家群體”。此文一經發表,其觀點旋即被多家刊物和媒體轉載,引起較大反響。
張先生的這一觀點比較容易被人接受。但是,“之父”說本來就是強調集體之外的個人特殊貢獻,此說無異于消解了“原子彈之父”的意義。另外,張先生認為錢三強“從事核工業發展的高層組織管理工作,無暇參加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技術攻關當中”,“未能主持、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從而與中國原子彈之父的榮譽失之交臂”。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明顯有違歷史事實,值得商榷。
第五種觀點認為不存在“中國原子彈之父”。2011年,陶純、陳懷國著《國家命運——中國“兩彈一星”的秘密歷程》一書出版,由此書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也于2012年下半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影響甚大。該書著者認為,“當代科學的發展早已不是愛迪生時代,原子彈、氫彈的研制是一項十分宏大的系統工程,中國沒有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中國的核事業是集體的事業,它取得的每一次成功都凝聚著萬千人的奮斗和創造,輝煌和光榮不屬于哪一個人,卻屬于每一個人,屬于每一個在這條戰線上埋頭苦干的無名英雄。”其實,這一觀點與第四種觀點一樣,都強調中國的原子彈工程是集體力量的結晶。
誰是“中國原子彈之父”,不是個簡單問題
“之父”說起源于西方,是對人類歷史上在某一領域做出過特殊貢獻的歷史人物的譽稱。有別于東方社會強調集體的力量與貢獻,“之父”說帶有一定的西方個人主義色彩,是對個人突出貢獻的放大,或許這可以看作是“之父”說的某種局限性,但“之父”說的價值也是明顯的。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杰出人物往往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往往能夠促成歷史發展方向的改變。強調杰出人物的特殊作用,并不是要宣揚英雄主義和英雄史觀。
關于“中國原子彈之父”的五種觀點,筆者以為,如果將“中國原子彈之父”視為一個群體,等于消解了“中國原子彈之父”的存在。如果因為中國原子彈研制的特殊性而突出強調科學家集體的作用,我們可以完全拋棄“中國原子彈之父”這一舶來品。然而,“中國沒有原子彈之父”的觀點也有很大局限。盡管中國的原子彈工程是集體力量的勝利,但具體到每個人,發揮的作用和做出的貢獻的大小卻是不一樣的。作為今時之人,我們還是有責任厘清歷史的真相,辨識這個集體中的每個人在這一宏大科學工程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
如果我們認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是個人,那么,即便是參照“之父”說的基本內涵和要求,“究竟誰是中國原子彈之父”這一命題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探討空間。因此,重要的不是我們要給出“究竟誰是中國原子彈之父”一個非此即彼的簡單答案,而是要在深入探討“中國原子彈之父”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體會、認識每一個科學家在這一大科學工程中的獨特貢獻。(來自澎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