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相對于英國,德國當時仍屬海軍建設后起之輩,濟遠的型式為“穹甲巡洋艦”,本來是英國海軍的新式設計。而濟遠為伏爾鏗首次制造此類戰艦。經過一輪的爭議后,最后決定四艘巡洋艦建造合約分別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及德國伏爾鏗各得其二。德國伏爾鏗改為建造兩艘裝甲巡洋艦,即經遠及來遠。而由英國建造的二艘仍為穹甲巡洋艦,即致遠及靖遠。致遠及靖遠及分別于1886年9月及12月下水,1887年7月建成。北洋水師派出軍官及水兵,到英國船廠所在紐卡素對艦只測試,然后連同在德國完工的經遠及來遠,于當年9月中一同開回中國。途中由英人總教習瑯威理為統領,致遠管帶為鄧世昌,靖遠管帶為葉祖珪。各艦于12月抵達廈門,正式加入北洋水師。
時值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中,致遠艦激戰五小時彈盡且受重創后,管帶鄧世昌欲沖撞日艦吉野(日本資料為浪速)與之同歸于盡,但被日艦擊沉,同艦官兵246人同殉職,鄧與其愛犬同沉。僅7人獲救。北洋海軍“致遠”號穹甲巡洋艦有關致遠艦沉沒的原因一直認為是被魚雷擊沉,實際上當時中日雙方參戰艦艇中除了北洋海軍“福龍”號頭等出海魚雷艇為攻擊日本聯合艦隊“西京丸”號代用巡洋艦發射過2枚魚雷,但因當時魚雷性能太差,均沒有命中外(一枚被西京丸船首的浪花打偏航向,一枚從西京丸船底穿過),均沒有發射過魚雷;致遠艦沉沒的原因目前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致遠艦被一枚日艦的大口徑炮彈擊中舷側魚雷艙,引爆了存放在里面的“黑頭”魚雷(德國“刷次考甫”磷銅魚雷),導致致遠沉沒。第二種觀點認為致遠艦水線處被大口徑炮彈擊中穿,鍋爐被擊中,導致鍋爐爆炸使致遠沉沒。
在這致遠艦沉沒地點是現今遼寧省東港市大鹿島西南16.9公里的海域,其實在近年國家已開始計劃打撈。其實最初致遠的主桅在低潮時仍露在海面上,后被當地漁民鋸掉變賣了,二戰期間日人亦曾打撈一些物件。有關致遠艦沉沒的原因一直認為是被魚雷擊沉,實際上當時中日雙方參戰艦艇中除了北洋海軍“福龍”號頭等出海魚雷艇為攻擊日本聯合艦隊西京丸巡洋代艦發射過3枚魚雷,但因當時魚雷性能太差,均沒有命中外(一枚擦西京丸左舷而過,一枚擦西京丸右舷而過,最后一枚打得很正,但因原廠對魚雷定深過深,結果從西京丸底穿過),均沒有發射過魚雷。
另外,對于致遠艦沉沒的原因目前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致遠艦被一枚日艦的大口徑炮彈擊中舷側魚雷艙,使存放在里面的“黑頭”魚雷(德國磷銅魚雷)殉爆,導致致遠艦沉沒。第二種觀點認為致遠艦水線處被日軍大口徑炮彈擊穿,鍋爐被擊中,導致鍋爐爆炸使致遠沉沒。鄧世昌犧牲后舉國震動,清末著名文人高邕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光緒帝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