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96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訓練艦為世昌號國防動員艦,以示紀念。歷史延續至今甲午戰爭留給中華民族的創痛是刻骨銘心的,因為它是一道中國近代史的分界線,一道令炎黃子孫心頭流血并隱隱作痛的鞭痕。2015年年8月,國家文物局開始對“丹東一號”進行重點調查和打撈。經過一個多月的水下摸索,水下考古隊已打撈起一百多件文物。讓考古隊員沒有想到的是,一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為了破解“丹東一號”身份之謎的關鍵鐵證。考古隊員們對最新打撈上來的瓷盤碎片進行初步拼接,隨著圓形瓷盤的形狀被大體拼出來,盤子正中間一個并不明顯的圖案字樣出現在眼前。水下考古隊領隊周春水說,拿起來斜著光仔細看才能看見,中間就是“致遠”的繁體字。
正因為如此,即使一百多年過去了,仍然不能忘卻,大鹿島海域曾留下北洋艦隊和600多名將士的忠骨,懷念那伴隨大潮起落、驚濤昭示的壯烈。前面新聞報道中,也是由于考古人員的持續搜索,致遠艦更多文物出水,據考古人員透露,除了發現一些重要文物外,他們還在軍官艙附近找到了部分將士的遺骸,不過由于歷經時間久遠,這些遺骸大多已經殘缺不全。這些遺骸都是致遠艦上北洋將士的遺骨,找到這些遺骸,讓不少在現場的工作人員感到欣慰。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進行挖掘,被找到的致遠艦將士遺骸被帶上岸后,將會進行妥善安葬。
目前考古隊已經和相關方面取得聯系,更多人希望可以建立一座“甲午海戰致遠艦將士墓”以及紀念碑供后人憑吊,同時讓這些將士的遺骸得到妥善處理。若是再次回顧歷史,這1894年9月17日,由鄧世昌指揮的北洋水師巡洋艦致遠號在戰斗之初先試圖撞擊敵艦,終因艦體受傷過重而沉沒,艦上官兵幾乎全部與艦同沉,這是甲午戰爭中最大的一場海戰。全艦官兵用自己的熱血書寫了壯烈的歷史篇章。兩個甲子之前,中國黃海海域爆發了中日甲午大海戰,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蒸汽動力戰艦的大規模戰役,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留下了“剜心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