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國家考古人員去年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被確認為清朝北洋艦隊的“致遠”艦。2014年,國家考古人員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一艘體量在1600噸左右的沉船。121年前,北洋艦隊有四艘戰艦沉沒在甲午海戰交戰區,它們是致遠、經遠、超勇和揚威艦。這“丹東一號”沉船位于鴨綠江口西南約50公里海域,所在地曾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時的交戰海區。對于“丹東一號”沉船的水下考古調查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進行。2013年11月、2014年4月,兩次開展調查工作,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大東溝海戰沉沒戰艦為重點,發現了一艘疑似清北洋水師的沉艦,由于對該沉艦的具體身份尚不十分明確,故將其暫命名為“丹東一號”。
隨著“丹東一號”身份被確認為致遠艦,為期兩年的水下調查階段結束。10月4日,考古隊將正式啟動致遠艦身份確認后的首次水下發掘行動。據悉,現在已有100多件沉船相關文物被打撈出水。主要分為3大類,即船載武器、船體構件以及船員生活用品。對于此前“丹東一號”究竟是不是“致遠”艦?考古發現的機槍炮能否解開沉船之謎?隨著“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重點調查正式啟動,沉船的真實身份成為關注焦點。如今,對于國家考古人員去年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被確認為清朝北洋艦隊的“致遠”艦。這121年前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雖長眠水下多年,他與這艘鐵甲戰艦卻始終被國人視為民族不朽的豐碑。日前隨著“丹東一號”被確認為致遠艦,鄧世昌、致遠艦乃至整個北洋海軍,再度萬眾矚目。有歷史資料顯示,這致遠艦又稱鋼殼巡洋艦(也稱防護巡洋艦或者穹甲巡洋艦),是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造價84萬5千兩白銀,于1887年完工,并在當年11月運回中國。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中,致遠艦激戰五小時彈盡且受重創后,管帶鄧世昌欲沖撞日艦吉野與之同歸于盡,但被日艦擊沉,同艦官兵246人同殉職,鄧世昌與其愛犬同沉。僅7人獲救。
其實,對于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建設北洋水師初期,主要通過中國海關總司英國人赫德向英國阿姆斯特朗購艦。最先購入的是作近岸防御的小噸位炮艇,也被稱作“蚊子船”。后來購入兩艘可作遠洋作戰的超勇號及揚威號快速巡洋艦。不過在購買超勇及揚威時,李鴻章對赫德及阿姆斯特朗感到不滿意。于是在訂購更大型的鐵甲艦時,改為向德國伏爾鏗船廠購買,所建二艦即定遠及鎮遠。及后李鴻章以尚余之款項,再向伏爾鏗購置一巡洋艦,即為濟遠。中法戰爭后福建水師被殲,李鴻章得到批準再向外購買巡洋艦四艘。最初屬意由伏爾鏗按濟遠再造四艦。不過此時清政府朝野中對濟遠傳出各種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