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中取暖設備有兩種,一是炭盆。二是地下火道;鸬酪幻鹂唬呛徒ㄖB在一起,在殿內地面下砌筑火道,火口在殿外廊上。入火道斜坡上升處燒特種木炭,煙灰不大。
火道有蜈蚣式及金錢式,即主干坡道兩旁伸出支道若干,這樣使熱力分散兩旁,全室地面均可溫暖;火道盡頭有出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洞散出。這種辦法在皇宮中一直使用了四五百年。在殿內地面上則利用炭盆供熱。由于宮殿高大,為了冬季居住得舒適,凡是寢宮都利用裝修隔扇閣樓將室內高度降低,將殿內空間縮小,即所謂暖殿暖閣之類。
每年冬季來臨前夕,即陰歷八九月,有關太監就著手過冬準備。先通火炕口,烤干濕潮氣等。
順便再談一下宮中采光。宮中采光只靠菱窗小洞,光線細微。此外。只能依靠宮燈,點蠟。到了十七世紀初期,玄燁成立養心殿造辦處,設立多品種工藝作坊。其中有玻璃作坊。估計宮殿安裝玻璃窗應在此時。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開始經營在一四〇六年,一四二〇年建筑完成,到現在已有五百多年了。
從宏偉的皇城正門——天安門起已是宮殿的開始,再往南伸長到中華門(明代叫大明門,清代叫大清門,是皇城的前門)的千步廊,往北到屏幢全宮的景山,都是和宮城宮殿聯成一個整體的,布局偉大,是一座規劃整齊的建筑群。
從國內現存的古建來說,還有千年左右的古建筑,在時間上比故宮早得多,學術價值自然也很大,考古家都十分重視。但這些分散在地方上的古建筑,大都是一座廟或一座塔,比起故宮有所不同。故宮位置在首都北京,有上萬間輝煌完整的宮殿,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總結性的杰作。每年有著二百萬人參觀,包括來我國的國際友人。故宮的建筑除學術價值以外,在愛國主義教育和政治意義上起了更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它、愛護它,保持它的完整并使之延年。
在皇城正門內的建筑,像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兩代的太廟)、中山公園(明清的社稷壇)不計算在內,只就紫禁城以內來計算,它的面積是七十四萬多平方米,建筑物有八千六百六十多間,在建筑布局上是分中路、東路和西路,在封建王朝使用上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中路即中軸線部分,主要宮殿是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西六宮及御花園。東路有文華殿、文淵閣、寧壽宮等處。西路有武英殿、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英華殿等處。三大殿與文華、武英兩組建筑是屬于外朝部分,乾清門以北是屬于內廷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