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還認為中國木構建筑是免不掉歲修保養的,保養得好,可以永遠保存下去,F在正向科學進軍,對古代文物將來會有新的科學方法來保存,在波蘭即已有古木器加固法、建筑基礎加固法,F在所有的新式材料和工人技術水準,以及我們對于古建的認識水準,尚未能使人滿意,還須有待進一步的研究,F在若是貿然地改變原狀,將來有新科學辦法發明后,可以不改變即能保固,現在的改,那將是一件遺憾的事。因此我們對待這個工作,不輕易改變古建法式和結構材料,在原來的基礎上繼續使之延年下去,這樣做可能是保守的,在這里提出來請大家予以批判。
再有則是發揮古建科學性的構件,很早以前對古建的認識,多是偏重在形式上,對具有科學性的構件,未加以充分的注意。如古建臺基或露臺上的邊緣欄板,在望柱下有伸出的龍頭,在欄板下有美麗的孔洞,在建筑形象上十分美觀,但這些構件不是裝飾,是結合實用把它美化了。它是臺基和露臺的排水管,以故宮太和殿三臺的欄桿舉例,在很久以前有人只把它看作臺基的裝飾,經過補安之龍頭只是形式,已無流水孔,舊存者也都淤堵不通,有排水性能的構件,形成了單純裝飾物,其結果造成基臺積水滲水,雨后由須彌座石縫流出,影響古建基礎健康,自從我們疏通了它的排水性能后,在大雨之際急流成瀑布,小雨之際緩瀉如冰柱,遠望之干龍噴水蔚為大觀。
這樣科學而藝術的設計,經湮沒已是百余年的事了。臺基由于多年積水,已顯示不平,排水孔順流出水者僅能達到百分之四五十。此外還有屋頂的瓦件,由于古建的大屋頂,坡度長,用各種不同的瓦件以保固它。如“油瓶嘴瓦”為了保持與屋脊的結合,“托泥瓦”可以保持不下滑走,“瓦釘”可以使瓦壟不脫節,還有魚殼瓦、遮朽瓦,都是各有性能的東西,但這些瓦件大約已有一二百年不生產了。像魚殼瓦這類構件,近幾十年研究中國古建的專家也從來沒有人提到過,有科學性的東西失傳已久,對古建結構及對其保養方法均不能得到完整的認識,F在我們已請琉璃窯廠照式燒制進行修補。
我國成群的建筑物,下水道都有規劃系統,故宮這樣大的建筑群,排水溝道是與地上建筑物整體規劃起來的。經我們摸索出來的,有干線、有支線、有分水線、有匯合線,最后水出“巽方”,與北京市水道合為一流。它的干溝,是用大磚壘砌溝幫,工字鐵活對面支頂,溝底青石鋪墁,在過去是每年春季淘挖一次,要求是“起挖淤泥,通順到底”八個字,還有專司此事的溝董世家,這些溝道已是五百多年的工程了。
從文獻上看,明清兩代在修繕工程中有一套完整的組織,了解這種組織和人力,也是研究明清宮殿建筑的一個方面。他們有設計的、估算的、結算的、監工的、驗收的、采木的、采石的及其他多種建筑材料分工經理人員,組織齊全,F在北京還住著專任估算的“算房劉”家,設計兼燙樣的“樣式雷”家,管理下水道的“溝董”家,燒瓦件的“琉璃趙”家,他們都是幾百年來子孫相傳的世職,這些文獻也幫助了我們進行保養工作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