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錕,字仲珊,生于1862年,天津大沽人,共有七個兄弟姐妹,其排行老三。家里人口眾多,經濟來源主要是父親曹本生在船行里替人造木船的微薄所得,日子過得十分窘迫,家無隔宿之糧。饒是如此,好強的父親還是傾盡所能讓他們兄弟讀了幾年私塾。
曹錕讀書頗有悟性,但家里無力再供,十五歲那年,便輟學了。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他決定自謀劃出路,做些小買賣。他的第一份職業是賣布。布料是從天津大商號進的,剛開始,他就搭個大口袋在肩上,邁開兩條腿,一路走到天津衛,進好了貨,就肩扛手提,到四下里的鄉下叫賣。因為踏實、肯吃苦,生意就越做越大。很快,他擁有了一輛屬于自己的獨輪手推車。憑著這輛獨輪手推車,他在風里來,雨里去,自如地行走在各鄉村市集間,大沽、保定等地都留下過他的身影。生意有了起色,父母都露出了舒心的笑。
可是,盡管這樣營營役役、奔波勞碌,一年到頭,曹錕的兜里卻總剩下不了幾個子兒。這,是怎么回事兒?原因很簡單。他生性豪爽,喜歡武術,崇尚“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那一套,愛結交朋友,動輒就拉人家下館子。一來二去,朋友是交了不少,可是賣布賺來的幾個錢也花得不少。更逗的是,有一次,他喝醉了,橫臥在街頭呼呼就睡。街上的劣童看有機可乘,就把他身上的錢全偷走了。夢后醒來,一摸口袋,錢沒了!他只是笑笑,也不當一回事,拍拍口袋,搖搖晃晃就要回家。有好心人別人告訴他,你的錢是誰誰誰拿走了,你沿這條街,往哪兒走,就可以找得到他,要得回自己的錢。曹錕傻呵呵一笑,說,錢沒了就沒了,費那個事兒干嘛?
咦?奇了。眾人像圍觀外星人一樣,看他。他撓撓頭,笑著說:“我喝酒,就圖一樂;他們拿我的錢,也不過是圖一樂,追著要拿回,就沒什么意思了。”眾人一齊暈倒。傻子呀,真是個不可理喻的傻子!也就從這時開始,曹錕在當地便有了一個響當當的外號——“曹三傻子”!其實,曹錕這也不是傻,你說你錢偷都被偷了,多半已經被這些頑童拿去花個精光了,去他們家里鬧,一則他們家長臉上無光,二則也不見得肯承認這回事,更不會痛痛快地拿錢來賠。去討明知討不回來的小錢,費時費力不說,還把鄉里鄰里的關系鬧僵,何苦呢?還不如灑脫一些,磊落一些!所以曹錕若無其事,走了。這也充分反映出他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直爽大丈夫!
往往,一個人,能吃虧,也就能做得了大事。古話不是說,吃虧是福嗎?吃虧是一種包容,是一種忍讓。一個能包容,能忍讓的男人,在困難面前不但百折不撓,而且更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在往后的日子里,“曹三傻子”將會把這種“傻”更加發揚光大,而他也將迎來了他富于傳奇而風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