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跟打了雞血一樣興奮。”年輕一代中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沿用至今的俗語是從從什么時候流傳下來的,而其中的“打了雞血”,是切切實實的給身體打進雞血。真正雞血療法的創始人是上海醫生俞昌時。1959年5月26日上午8點,上海永安棉紡三廠一名叫俞昌時的醫生,在邀請來的圍觀群眾面前,給自己打了一毫升新鮮雞血,不僅沒出現任何不良癥狀,反而面色紅潤、精力充沛,“不到三小時,就感覺奇餓,中午吃了八兩飯”。
從下午一點開始,40多人讓俞昌時給自己注射了雞血。根據俞昌時本人的回憶,本來咳嗽的人,五分鐘后就好了;晚上喘得睡不著的人,當晚睡得香甜;胃痛的人,當即不痛了;長了癤腫的人,沒過多久就消下了大半。
這個瘋狂的醫生并非什么江湖庸醫,反而有一份專業且紅彤彤的革命簡歷,受過系統的現代醫學教育。俞昌時畢業于上海亞東醫科大學,在武昌開過私人診所,抗戰期間擔任過軍醫,還在南豐縣擔任過衛生院院長,行醫時間至少也有20多年。
給人打雞血的想法起源于1952年俞昌時在江西南平工作時,偶爾一次在雞的肛門里量了一下溫度,發現雞的體溫高達43℃,因此判斷雞血的發熱機能特別高,神經中樞的調節作用特別強,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并且抗菌、抗毒。本來中醫里就有很多內服外敷雞血以治病的方子,俞昌時配合自己的現代醫學知識,決定嘗試注射雞血。
*雞的體溫比人高很多。
根據俞昌時自己印發的《雞血療法》小冊子里自述:他先在自己身上做試驗,注射了兩天的雞血,覺得“精神舒適、食欲增加”,三四天后,“腳蘚和皮膚病等痼疾同時痊愈了”。接著,他又給親友注射,自己15歲的女兒腹痛,“注射一次就好了”;一個大腿患有蜂窩炎的農民,注射三次就好了;一個患陰道瘤的女人,注射兩次就好了。
雞血療法和當時“少花錢,治大病;不花錢,也治病”的口號不謀而合,一時間風靡大江南北。就連遠到四川的崇慶縣城里,每天早上都有人在縣醫院的門診外抱著公雞排著長隊,準備打雞血。
據地方志《百年崇州》第二卷記載:“病人抱著雞進診室后,有護士幫忙,七手八腳地逮住雞,從一邊翅膀的靜脈血管中抽出雞血。由于一次能抽的雞血不多,所以還要在別處抽。在抽血時,強壯的公雞會拼命掙扎,一旦掙脫咯咯大叫,滿屋飛逃,大家追拿,亂成一團,雞毛灰塵揚起,再加上雞屎遍地,更是臭氣熏天。因為頻繁扎針,過不了多久,一只漂亮的公雞就變成了渾身青一塊、紫一塊的斑禿雞,需要另換一只好雞,市場上雄壯漂亮的公雞一度成為搶手貨。”
*醫院注射室門口總是排著長隊,人們抱著公雞來打雞血。/
不僅是四川,雞血療法已經遍布神州大地。根據不完全統計,有27個省市的醫療單位和個人收到了俞昌時的雞血療法宣傳單,說這種治療方法“國際領先”,中央指示要“秘密研究”,但已經有很多“老干部私下使用”。
雞血”大補“其實是過敏反應
因為雞血被注射進人的肌肉組織,而不是靜脈血管,所以這種看起來胡鬧的行為并沒有造成太嚴重的后果。打進肌肉的雞血會被吸收,但由于是異種蛋白,會引起人體免疫系統的排異和過敏反應,因此會表現出皮膚潮紅、心率加快等,的確給人一種“大補”的感覺;在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種免疫反應也的確對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但如果過敏反應過于嚴重,則會帶來并發癥,比如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而雞血本身也帶有寄生蟲和致病菌,并不能直接注射進人體。
根據上海衛生局1962年的調查報告,根據兩年多內分析的688個病例,16.6%的打過四針以上雞血的病人出現了畏寒、發熱、腹瀉、淋巴結腫大、蕁麻疹、局部紅腫疼痛等癥狀,還有6個病人休克。
《金婚2》里也表現了打雞血的場景!
雞血療法熱潮的退去比它來時更加迅速。先是街頭巷尾開始有傳聞說很多人因為打雞血死亡,隨后大量的傳單也開始分發到人們手中,和十年前不同的是,上面一一列舉著雞血療法的弊端,各種死亡案例也是有名有姓。
作家朱大可在他寫的《1967年,全國瘋狂的“雞血療法”》中提到,1868年街上已經有許多揭露雞血療法弊端的傳單,說“有不少人甚至因此中毒身亡”;和當時宣傳雞血療法時一樣,上面的消息也是有名有姓,“說的跟真的似的”。
漸漸的,大家停止了打雞血,在醫院門口抱著公雞排長隊的人們消失了。人們開始尋求新的養生方法,比如站在大馬路上甩手,或者躲在家里猛灌涼水。
很快,人們就忘記了當年往屁股里打雞血的歲月,而是迎向了那個頭頂鋁鍋、集體坐在廣場上發氣功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