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么,郜“零”出場?
國足贏了,但踢得還不如上一輪。
在深圳,國足共有39次射門,僅上半場就有4次擊中門柱和門楣;運氣太差,是沒能拿下中國香港隊的重要原因。昨晚,國足面對業余球員組成的馬爾代夫隊,場面優勢還不如上一場,創造的機會也更少,難怪主帥佩蘭全場比賽都眉頭緊鎖。
前鋒楊旭在場上渾渾噩噩,中場組織傳出致命球的次數達不到兩位數,兩個邊路的傳中更不靠譜。國足平均身高比對手高出5厘米,最終還是以“頭球隊”的優勢取勝。球迷高呼“換郜林”——今年中超本土最佳射手被棄用,引發外界猜疑。
截至目前,郜林不止是本賽季中超最佳射手,還是現役國腳中為國家隊進球最多的球員(18粒)。盡管出場次數84次,令他的進球效率不如于大寶、楊旭等人,也與國足史上最佳射手郝海東(出戰103場攻入41球)相去甚遠。
但是,連續兩場世界杯預選賽,這樣一位雖被停賽5場卻在新近的亞冠聯賽上攻入一球、個人狀態和對比賽的“饑渴”感雙高的前鋒,竟被佩蘭死死摁在替補席上180分鐘,實在令人費解。
一方面,佩蘭訴苦說“需要更多的進攻球員”,另一方面,卻對眼前的攻擊手視若無睹,或者缺少高效整合現有攻手的錦囊妙計,導致國足連續兩場對陣業余球隊或職業弱旅時“惜球如金”。這不是隊伍的斗志問題,而是主教練的整合能力“卡殼”了。
聯想到佩蘭與英語翻譯的口角之爭、與法語翻譯的“貌合神離”的跡象,筆者有個印象:目前最該反躬自省的,正是佩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