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戰
中古至近代,緬甸與暹羅是東南亞一對誓不兩立的世仇,如吳越,如英法。貢榜王朝崛起不久就連續發動對暹羅的攻勢,1760年,緬王壅籍牙在圍攻暹羅大城時病亡。其長子孟洛繼位后,駐暹羅緬軍總司令發動叛亂,雖被鎮壓下去,但直到1763年孟駁繼兄登上王位后,緬甸才最終穩定下來。于是,緬甸繼續其暫時停頓的擴張勢頭,向北收服撣族土司,向東攻擊南掌(今老撾),向南攻擊暹羅,于1766年包圍大城,并于第二年3月攻陷大城,四百多年歷史的暹羅大城王朝滅亡。這是貢榜王朝武功最盛時期。但它在北方經營撣族土司的行動遇到清朝的反擊,雙方從邊境土司小沖突開始,沖突規模不斷升級,最終演變為精銳主力對撼的大場面。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三千兵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御中國進攻。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軍,重建暹羅。但清朝很長時間都不知道是它造成此中南半島一大變局,既削弱了緬甸,又挽救了暹羅,而是耿耿于懷在全盛時期無法打服“南荒小夷”。
緬甸在收復原緬屬各撣族土司后,以小部隊配合土司部隊向中國所屬土司(以下通稱內地土司)征收傳統的“花馬禮”(即貢賦錢糧,撣族土司在歷史上經常向中緬兩方都繳納貢賦),內地土司有些屈服,有些并不屈服,并向云南當局請求支援。中緬最初沖突,發生在乾隆27年(1762年)。該年冬,緬屬木邦土司與少量緬軍共2000余人侵入內地土司孟定、耿馬地帶,劫持孟定土司,焚燒耿馬土司衙署民居。當時中國在云南武裝大略分為三類,綠營、土司所轄土練、邊境礦廠所轄廠練。耿馬土司率土練、廠練反擊追殺,在滾弄江畔擊敗緬人,先后斬殺二百余人。耿馬土司為了息事寧人,最終還是通過木邦向緬甸繳交了傳統的“花馬禮”。當時的云南當局雖然分兵沿滾弄江布防,但依然偏向綏靖,不想多事。第二年,邊境礦廠某廠長率人過江擒殺木邦緬兵,反倒被認為“殺良冒功”而處死。
但緬甸并沒有收斂的意思。耿馬、孟定處稍為平靜些,內地車里土司(今西雙版納)地帶依然不平靜,自乾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緬屬孟艮土司與緬兵連年入界騷擾。特別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月,騷擾規模遽然升級,緬人進入車里多處地方勒索錢糧、擄掠民眾。原因在于緬甸打算以主力部隊經清邁、萬象一帶南攻暹羅,車里是其進軍線路側旁,收取錢糧和民眾為大軍后勤服務的需求急劇上升。新任云貴總督劉藻一方面清楚邊情緊急,一方面也清楚乾隆對云南邊事的不肯再綏靖,于是緊急調兵追剿,但除擒獲五人,毫無戰果。七月,緬人飽掠之后自動退走。但劉藻竟然以緬人聞風遁走、清軍大捷上奏。緬人不給劉藻面子,十月份,再次以數千人規模入侵車里,占領車里土司所在地橄欖壩,兵鋒深入至內地思茅,并發文中國,宣稱十三版納為緬甸領土。當地土練一觸即潰,劉藻先后調動九千綠營兵圍追堵截,緬軍游動作戰,清軍雖然陸續收復橄欖壩多處地方,但基本都是緬軍自動放棄,清軍沒有什么像樣的勝果。反倒是一路清兵(600人)在援救猛阿途中,陷入緬軍埋伏,被擊潰,死傷百余人。乾隆大怒,將劉藻革職。點過翰林的劉藻向來以善揣上意而屢次升職,這次看到乾隆暴走,心理壓力巨大,自殺了事。
中緬第一次戰事,至此,草草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