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博物館和德國法蘭克福森肯堡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得出結論,2018年在北坎特伯雷的懷帕拉綠色化石遺址發現的骨頭,代表了6600萬到5600萬年前的一種巨型企鵝,它的身高達到5英尺,和一個成年人類的身高相當!
這種被稱為怪獸企鵝的西瓦利亞企鵝在古新世時期曾活躍在新西蘭。在目前活躍的企鵝物種中,帝企鵝是最高的。它們可以達到接近4英尺的高度,但是這些新發現的遠古企鵝比它們高出一英尺,體重也更重,可能超過170磅。雖然令人驚訝,但這一發現實際上是第二個被發現的古代巨型企鵝。
這一發現進一步強化了之前的理論,即企鵝在進化的早期就達到了巨大的身材。然而,并不僅僅是身高不同于現代企鵝。與其他古新世物種Crossvallia unienwilia(2000年在南極洲發現的一部分骨骼)一樣,這種怪獸企鵝的腿骨也有明顯的不同。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在游泳時更多地使用了腿,或者是因為與現代企鵝不同,怪獸企鵝不能直立站立。
懷帕拉綠色化石遺址遺址已經證明富含古代企鵝化石,與此同時,新西蘭和南極洲的企鵝化石遺骸之間的相似性凸顯了古新世與今天之間的重大氣候差異,當時南極洲被森林覆蓋,氣候溫暖得多。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一種古代“怪物”企鵝,它比現代最大的企鵝帝企鵝還要大得多的。
這只新發現的水生動物名為克羅斯瓦利亞·威帕朗西斯(Crossvallia waiparensis),身高5英尺3英寸(1.6米),與成年女性相當,它重達176磅(80公斤),在6600萬到5600萬年前的古新世,它在古新西蘭周圍靠捕獵水生動物為生。
雖然這個新發現的物種體型巨大,但它并不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企鵝,這個頭銜屬于擁有3700萬年歷史的Palaeeudyptes klekowskii,它高達6.5英尺(2米),重達250磅(115公斤),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業余古生物學家和研究合作者Leigh Love在新西蘭坎特伯雷的Waipara鎮發現了這種企鵝的腿骨化石。這個地區是巨型古代動物的聚集地,在這個地方發現的其他巨大滅絕動物還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鸚鵡、一只巨鷹、一只巨大的穴居蝙蝠、恐鳥(一種不會飛的巨鳥)和其他五種企鵝。
現代企鵝的身高在3到3.9英尺(0.9到1.2米)之間,但和C. waiparensis相比,現代的帝企鵝(Aptenodytes forsteri)就像一只小蝦米一樣。不過帝企鵝只是這種新發現企鵝的遠方親戚,C. waiparensis的已知近親是Crossvallia unienwillia,它也生活在古新世,但生活的地點卻是在南極洲的克羅斯谷。研究人員說,雖然今天這兩塊大陸是分開的,但新西蘭和南極洲在古新世的時候還是連在一起的。
研究人員保羅·斯科菲爾德(Paul Scofield)是新西蘭坎特伯雷博物館的自然歷史高級館長,他在一份聲明中說:“在Crossvallia物種還在生的時候,當時的新西蘭和南極洲與現在的新西蘭和南極洲非常不同——那時候的南極洲還有森林覆蓋,氣候也都比現在溫暖得多。”
此外,Crossvallia企鵝的腿骨和現代企鵝的也完全不同。解剖學研究表明,要么Crossvallia企鵝比現代企鵝更多地用腳游泳,要么就是這些古代鳥類還沒有像今天的企鵝那樣適應直立行走。
研究的合作研究者、坎特伯雷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Vanesa De Pietri在聲明中說:C. waiparensis和其他大型企鵝可以追溯到古新世時代的這一個事實,更加證明了企鵝在不會飛的恐龍滅絕之后迅速變得非常巨大。
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布魯斯博物館(Bruce Museum)館長丹尼爾·克塞普卡(Daniel Ksepka)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說,這也不足為奇,因為大體型可以給海鳥帶來巨大的優勢。
克塞普卡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一般來說,動物體型越大,它們保存體溫的效率就越高(這對企鵝來說非常重要),潛水的深度和時間也就越長。大體型也可以為它們提供更多獵物選擇,保護它們不受較小捕食者的傷害。”
那為什么今天的企鵝變得這么小呢?目前我們還不完全清楚個中原因,但對獵物和領地的老派競爭或許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企鵝不再像曾經那樣龐大。
克塞普卡說:“古生物學家們仍在研究這個問題,但一個重要因素可能是鰭足類動物(海豹及其近親)的增多,因為在巨型企鵝消失的時候它們在海洋中的數量開始慢慢增多,它們可能與企鵝發生了沖突,它們也可能會捕獵巨型企鵝或者和巨型企鵝搶奪食物,還可能是因為它們壟斷了巨型企鵝筑巢棲息地所需的繁殖地。”
這項新研究于8月12日發表在澳大利亞古生物學雜志《Alcheringa: a Australasian journal of古生物學》的網絡版上。這只古代鳥類的化石,以及其他巨型企鵝的化石則將于今年晚些時候在坎特伯雷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