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朝皇帝大婚就不能不說康熙皇帝了。康熙皇帝是有清一朝封后納妃最多的皇帝。他一生冊封了4位皇后,納了庶妃、貴人以上嬪妃就有35位。而他也是清朝皇帝中大婚時年齡最小的皇帝。康熙四年,即公元1665年10月22日,康熙皇帝迎娶自己的第一個妻子赫舍里氏之時才11歲,而赫舍里氏當時也只有12歲。赫舍里氏是當朝首席顧命大臣索尼的孫女,后來被冊封為孝誠仁皇后。雖然這次婚姻籠罩在政治聯姻的陰影下。但是,他們倆是從小的玩伴,可謂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情投意合。“繞床弄青梅”、“羞顏尚不開”,少年初成的康熙皇帝和情竇初開的赫舍里氏這對小夫妻婚后恩愛甜蜜,生活非常和諧,彼此感情頗深,是一對幸福的夫妻。
據有關史料記載,中國古代皇帝的結婚年齡一般不超過18歲,大多數是在13歲至17歲之間。康熙皇帝的大婚無疑是早了許多。這可能就是政治婚姻的結果。縱觀二千多年的帝王史,幾乎所有的皇子,尤其是小皇帝在大婚之前都必須接受臨幸女人的性教育。因此,他們到大婚之時大都掌握了熟練的性經驗,有的甚至已經生兒育女。康熙大婚4年后,赫舍里氏生下了一個聰明乖巧、活潑可愛的小皇子承祜。而這個時候的康熙皇帝才15歲,赫舍里氏皇后也才年僅16歲。當然,比康熙皇帝生孩子更早的皇帝也是大有人在。他就是西晉的白癡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他在13歲做太子的時候不僅正式結了婚,而且還已經有了孩子。
早在司馬衷大婚之前,他的父親晉武帝司馬炎就派后宮才人謝玖前往東宮,以身教導太子,讓太子知道男女房幃之事。謝玖離開太子的東宮時,已經懷孕。謝玖后來在別處宮室中生下一個兒子。幾年以后,太子司馬衷在父母宮中見到一個孩子,晉武帝告訴他,這是他的兒子,他竟然大為奇怪:自己怎么會已經有了兒子?再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浚17歲大婚,但他13歲時就已經掌握了臨幸了宮女的技巧,第二年他還做了父親。
清朝皇宮中明文規定,小皇帝在大婚之前,必須先由宮中精選八名年齡稍長、品貌端正的宮女供小皇帝親身實習臨幸技巧。這八名宮女都有名分,從此成為宮中有身分的女子,每月拿俸祿,不再像其他的一般宮女從事勞役。因此,這份差使也一直為宮女們所企盼,希望借此脫離苦海,一步登天。這八名宮女的名分一般是冠以四個宮中女官的職稱,即司儀、司門、司寢、司帳。清朝皇宮中的這種規定,其目的無疑是讓小皇帝在婚前對于男女房事取得一些經驗,以便在和皇后及嬪妃一起生活中能夠從容不迫,能夠及早誕下子嗣,延續王朝香火。
作為小皇帝以及皇子們有的要在宮女身上吸取房事上的經驗,有的要從他們奶媽那里獲得性啟蒙的教育。奶媽直接親身對皇子們進行性啟蒙教育成為了皇宮內廷另類教育法。在有些朝代,讓哪些宮中女人親身對皇子們進行性教育,并沒有規定,也無法規定;首觽兊搅丝梢詫嵙暤碾A段,還處于被開導而無禁忌的狀態。這種狀態下很容易被挑逗或產生沖動,也就最容易對身邊的女子發生“性趣”。尤其是太子,住在東宮,沒有皇帝的詔令,他是不允許隨意出入后宮的,以防止他和后宮嬪妃發生不堪之情。這時候太子身邊除了侍女之外,最容易親近的就是奶媽了。因此,奶媽就成為了太子性實習最有可能的對象。譬如,明朝時期奶媽萬氏就是明憲宗朱見深的性實習的最佳對象。
萬氏是四歲時進入皇宮、成為一名宮女的。萬氏最初在明英宗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宮中為侍女。后來,萬氏進入青春期以后,日益嬌艷秀美,加上她聰明伶俐,善于察言觀色,侍候太后體貼入微,所以極得孫太后的寵愛,成了孫太后的心腹宮女。朱見深是朱祁鎮的長子,生于正統十二年。兩年后,朱祁鎮在土木堡被俘,太后命將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代宗朱祁鈺即位,在景泰三年,廢朱見深為沂王。朱祁鎮復位英宗之后,18歲的朱見深又被復立為皇太子。
八年之后,朱祁鎮駕崩,朱見深即皇帝位,是為明憲宗。其實,早在朱見深做太子時,孫太后就已經派萬氏前去做他的奶媽,對他進行性教育了。此時,萬氏長朱見深18歲。朱見深在萬氏的性啟蒙教育下,從此不能自拔。他十分依戀著萬氏,一刻也離不開萬氏,萬氏成了他生命的寄托。年輕的朱見深對于萬氏除了感情和性欲的需要以外,還有馴服和敬畏。朱見深18歲即位,萬氏已經是36歲了。就這樣,朱見深在萬氏教育下長大成人。萬氏的成熟、豐韻,從容不迫和長期培養的依戀和感情,自然會使朱見深在性的實習體驗中感到輕松、自如、暢快無比。因此,少年天子的朱見深十分寵幸這個人過中年卻風韻猶存的萬氏,竟然賜給她貴妃的封號。
其實,康熙皇帝也有與其奶媽發生這種所謂“姐弟戀”的傳說?滴趸实鄣突辇g,多妻妾,生育能力強。在歷史上的所有皇帝中,康熙的生育能力是中國歷史中最強的,一生中共生有五十二個皇子,實屬罕見。傳說康熙皇帝少年的時候就暗戀自己的奶媽,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中就有這方面的情節。不過,當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將這位名叫蘇嘛剌姑的奶媽賜給康熙皇帝做妃子時,卻遭到了這位奶媽的婉言拒絕。這種情節的演繹無疑是受到歷史上皇帝與奶媽“姐弟戀”故事的影響。然而,康熙一生好色成性,即使到晚年,也是雄風不減當年,其好色之名,在有清一朝,無人能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