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絕句杜甫
杜甫一生留下詩作無數,他在經過了長期的漂流后重返成都草堂時,知道安史之亂已平,心境十分舒暢,面對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忍不住提筆做此佳作《絕句四首》組詩,其中最有名的自然要數第三首:兩個黃鸝鳴翠柳。
兩個黃鸝鳴翠柳
絕句之三《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對大多數人而言并不陌生,我們早早地在小學課本就目睹過這首唐詩佳作的風采了。詩歌的前兩句細致入微地描繪了風景的美麗,而后兩句則表達詩人在看到吳船時產生的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詩歌的譯文是:兩只黃鸝鳥在青翠的柳條之間輕快悠揚地歌唱,白鷺排成長隊直直地沖向蔚藍的天際。我呆立在窗邊,能看到遠處西嶺上面常年不化的厚厚積雪,門前停靠著由萬里之外的東吳赴此而來的渡船。
詩歌以極富生機的美麗景象起頭,一開始就給人營造了一種清新暢快的情緒氛圍,在詩歌的前兩聯中,杜甫從不同的角度刻畫了眼前的這幅春景,翠璧的綠色、黃鸝的歌聲、飛天的白鷺,動靜融合,交相輝映,十分傳神。且在前兩聯中,杜甫以“兩”對“一”,以“橫”對“縱”將風景寫得生動活潑,寫出了自在的舒適感,也寫出了自然的開闊。
后面兩句中,詩人在窗前瞭望,因為早春的空氣清新因而能看到遠山的積雪,推遠了意境,最后一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的復雜心境,睹物思情,念起故鄉卻未點破,在希冀與感懷之間顯得意蘊深長。
杜甫寫王昭君的詩
杜甫游歷眾古跡,抒懷自己的情懷,為古代的名士、英雄等人物寫下五首詠懷詩,其中《詠懷古跡五首·其三》是杜甫贊嘆王昭君的七言律詩,順便以此抒發自己不得志的抱負。
王昭君畫像
引原詩: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首詩從一開始便點出昭君出生的村莊,當時詩人所在之處并不能看到昭君的家鄉,他以他的想象力造就了這雄壯之景,一個“赴”字突顯山與山之間的雄壯。昭君出塞和親,因此永垂青史,詩人認為這是種悲壯之情,具陽剛之氣,便以浩勢形容其家鄉。
第二句,詩人以“去”和“獨留”直接將昭君出塞的人生講述出來,由生到死,離開皇宮,遠離家鄉,最后不過只留形單影只的青冢。傳說到了冬天,只有昭君墳旁長滿青草,其余地皆荒涼。
第三句詩人則交代昭君在漢室內為何不被寵幸,既是傾城美人,最后卻遠嫁塞外,是因為昭君得罪了當時的畫師,于是其畫像很丑不被元帝喜愛,故與元帝一直不得見。且昭君欲回中原不得,現如今能回來的也就只有她的亡魂了。詩人借此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的無奈之情。
第四句,表達的是昭君的哀怨,這琵琶曲承載的是其哀怨之情和思念故鄉的愁緒,當時詩人也身在異鄉,當時的境況和昭君是那樣相似,因此以昭君之怨寄托自己的惆悵之情。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是杜甫所作的七首絕句組詩,講的是在一個春色無限、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杜甫獨自一人在錦江江邊散步,欣賞這春天里花枝招展、彩蝶翩翩、鶯鳥歌唱的美麗景色。
江畔獨步尋花
這七首詩中,杜甫在描述了自己獨游江畔時所欣賞到的美景之余,也表達了詩人本身對于美好安寧生活的熱愛。此外,在這首詩中,也包含了詩人在久經戰亂后重得安定的愉悅心情。全詩的描述中動靜結合,盡管沒有聲色,字里行間卻栩栩如生,甚有風味。
第一首詩是從杜甫獨步尋花的起因寫起,主要講的是他惱花;第二首詩寫的是當詩人獨自一人漫步到江邊時,看到了一派繁花似錦的景象;第三首講的是某些別人家的花,紅白錯落,目不暇接;第四首表達的是詩人遙望少城中的花,在腦海中浮現出花開之盛以及大眾之樂的景象;而第五首詩寫的是黃師塔前面的桃花;第六首主要講述的是杜甫成都草堂附近的鄰里黃四娘家開滿花的春光景色;最后一首則是詩人對賞花、愛花以及惜花的總結。
杜甫這組組詩的上四首分別描述了詩人自己因為惱花、怕春、報春以及憐花因而表露出來的憂愁感傷的情緒;而后面三首詩歌則展現出了詩人在賞花時表露出的愉悅之情,飽含了一種對于春色留不住的惋惜與感嘆。詩歌全文脈絡清晰,層次有序,有如一幅江畔尋花圖一般,展現了杜甫對于花的珍惜以及身處美好生活中時對于美好事物能夠常留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