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宋朝皇陵被毀滅地太厲害了。以至于后世沒有怎么聽說盜墓賊盜取宋朝皇陵。首先是金國扶持下的偽齊政權,在偽皇帝劉豫的指揮下,對北宋皇陵進行大規模盜掘。金國占據中原后,陵墓建筑徹底毀壞,珍寶被盜掘一空。元朝建立后,仍然逃不過劫難,他們“盡犁為墟”。直到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才命人加以修耷,“禁人樵采”。經過多次認為毀壞,宋陵蕩然無存,以至于宋陵盜墓賊都不愿意去,甚至連考古專家都很嫌棄這個地方。
歷朝皇陵中,宋陵可能是最“簡陋”的。鞏義宋陵完全不及漢唐明清皇陵之宏大壯麗。有人說,洛陽邙嶺上隨便哪個帝王的陵丘都比宋陵大。鞏義宋陵多散落在荒野,成了莊稼地。盡管也立了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牌子,卻看不出有什么保護措施。一個最富庶、文明的王朝,其帝陵卻落了個這么荒涼的局面。令人喟嘆啊。歷史上,鞏義宋陵的命運更令人喟嘆。因為這個朝代的皇陵實在很寒酸,這就導致盜墓賊看不上它。當考古專家看到這樣的皇陵都沒什么興趣,他們覺得這個皇陵沒有什么研究價值。專家解釋道:在宋朝時期,統治者盡快穩定百姓的心情,他們逐漸學習漢朝的經濟政策,本著一切從簡的原則,所以皇陵就沒有其他朝代的皇陵看起來宏偉。除此之外,對商業的發展也給予了很大程度的幫助。所以直到現在宋朝的皇陵都是最外開放的,人們隨時都可以進去參觀,并且是免費的。第二點就是金朝在中原幫助大齊皇帝劉豫即位,對宋陵墓大肆挖掘,這就導致本來陪葬品不充足的宋陵更加寒酸;柿曛兄靛X的寶貝都早已被帶走了。第三點就是因為元朝時期的皇帝也對宋陵進行全方位的挖掘,于是宋陵就成為現在大家見到的樣子。
北宋一朝,永昌陵香火繚繞、定時灑掃,被保護的很好。隨著金兵的入侵,永昌陵的浩劫開始……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渡過黃河,攻克鞏義(當時叫鞏縣),永昌陵被搶劫了一番,地面建筑被毀壞。靖康二年(1127年)春,金兵圍困宋都汴梁。在圍城的過程中,這群虎狼之師干出了一件突破文明社會底線、甚至連戰爭倫理都違背了的惡行!督ㄑ滓詠硐的暌洝酚涊d:“敵之圍城也,京城外墳壟發掘略遍,出尸取槨為馬槽,城內疫死者幾半。”《三朝北盟會編》也有類似的記錄:“京城之外墳垅悉遭掘出尸,取其棺為馬槽。殺人如割麻,臭聞數百里。以故數大疫死者過半。”兩則史料都是說,金兵將汴梁城外的宋人墓冢都挖開來,取出棺木作為馬槽,拋尸于荒野,導致瘟疫爆發,汴梁城的軍民病死了50%。宋軍敗于金兵,汴梁破城,北宋滅亡,也跟這場大疫病的流行有很大關系。
永昌陵更大的破壞還沒開始,讓人諷刺的是竟然都是漢人干的。再從北宋被滅的事說起,金人攻陷宋朝的國土后,1128年,立降金的北宋官員劉豫為皇帝,建立傀儡政權“大齊”。這個劉豫,是個驕奢淫欲的人渣,為了搜刮到更多的民間膏脂,打起了掘墳盜墓的主意,特別設立一個盜墓機構——“淘沙官”。《宋史劉豫傳》說他“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兩京冢墓發掘殆盡”。河南淘沙官,負責盜掘帝陵;汴京淘沙官,負責盜挖豪門大戶的墳墓。他的兒子劉麟也沒閑著,專門組織一支盜墓的軍隊。父子兩人合作,齊心協力搞盜墓,一方面孝敬金國讓自己官運亨通,一方面搞得自己也是盤滿缽滿。因此,北宋的七帝八陵遭到有組織的破壞。連北宋諸帝的陵寢也被他盜挖、焚毀。江湖宵小的盜墓故事我們聽得多了,“一國之君”(雖然是一名僭主,畢竟也打著“大齊皇帝”的名號)居然也干起掘墳淘金的行徑,這是何等的荒唐?北宋諸帝陵寢遂被邪惡的劉豫集團破壞、發掘。不光挖了墓盜了寶,劉豫還把對北宋的恨發泄到這此皇帝的尸體上,由此北宋皇陵遇到的是毀滅性的挖掘,最后皇陵被挖的與平常土地沒什么兩樣了。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偽齊劉豫大肆盜掘皇陵之后,記載在元朝人寫的《庶齋老學叢談》的一個故事。趙匡胤的陵墓叫做永昌陵,劉豫當年大規模盜竊的時候,永昌陵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是趙匡胤的棺槨并未被打開。
劉豫的這個瘋狂挖墓的行為造成了兩個后果,一是刺激了民間盜墓者的貪欲,一時間北方盜墓成風;二是劉豫趕走了宋皇陵的守陵人以及附近的居民和僧尼,導致宋皇陵無人可守,反過來更激發了這些盜墓者野心。
這時候有一個叫做姓朱的盜墓賊動了歪心思,他出生于洛陽,在一個盜墓世家長大,常年以盜墓為生。按現在的說法,朱老大是風水堪輿及皇陵研究專家兼古墓挖掘技術專業指導,是有編制有工資,干的好(挖的多)還有賞賜。在那個亂世,洛陽乃是古都,又是很多名人的最后歸宿,故而大型墓葬很多,各大盜賊便趁著亂世將洛陽有名的大大小小的墓挖了一個遍。在這種情況下,朱盜賊便把目標投向了趙匡胤的永昌陵。
他先糾集一番好手,測定目標,制作詳細的方案,并選了一個黃道吉日進行挖掘。他們從旁邊打盜洞,由于劉豫已經進入過地宮,里面各種防盜手段已經失效,他們很輕松的就進入了永昌陵的地宮。正如傳言中的一樣,劉豫只是將外面洗劫一空,沒有打開趙匡胤的棺槨。
面對一代帝王,哪怕是冰冷冷的尸體,可能普通的的老百姓都會害怕,但是人家就是干這一行的,天王老子都不害怕,何況天子。他們毫不猶豫的打開棺槨,果然有大量的奇珍異寶,都是價值連城的。這群盜賊喜出望外的全部打包,再回頭看看趙匡胤的尸體。
這時候的宋太祖,由于采用了防腐的手段,并沒有腐朽得特別嚴重,面容依然栩栩如生。他穿著龍袍,腰間有一條晶瑩剔透的玉帶,一看就不是凡品。朱盜賊馬上就意識到,這可能是整個墓室中最值錢的東西了,當下就去解開這個玉帶。
但是宋太祖本來就是身形巨大,尸體僵硬,再加上棺內空間狹小,這幫盜賊想盡辦法也沒有把玉帶從趙匡胤的身上解下來。這時候還是首領朱盜賊想了個好辦法,他用一跟繩子,一頭系在自己的腰上,一頭綁住趙匡胤的腦袋,他再騎在趙匡胤的身上,然后往后仰,利用腰腹力氣將趙匡胤拉起來。
這個方法奏效了,趙匡胤果然被他拉得坐了起來,朱盜賊連忙去解開玉帶。就在玉帶到手的一瞬間,他下意識看了下趙匡胤,這位戎馬一生的開國皇帝,突然張嘴,一口黑色的液體,不偏不倚的噴了朱盜賊一臉。
雖說盜墓賊見多識廣,也不信鬼神之說,但是看到這種情況,也嚇得魂飛魄散,馬上收拾東西,逃之夭夭。這個朱盜賊,一開始以為這黑色的液體是防盜的措施,害怕有毒,整天提心吊膽。時間一長,身體也無恙,只不過臉上卻被淋的黑糊糊的,再也洗不掉了。于是,這個膽大包天的盜賊,就被人稱為“朱漆臉”,本來的名字,再也無人可知了。
后來,朱漆臉和同伙把從宋太祖永昌陵里盜來的贓物到汴梁變賣。這種宮廷珍寶很快被有識之士認了出來,朱漆臉被報官逮捕。雖然當時的天,已經不是北宋的天,但是挖墳掘墓,始終是有違天理倫常的。所以,朱漆臉和他的同伙被杖斃于府衙。
那么那團液體是什么,能讓朱漆臉變成這樣呢?《庶齋老學叢談》里面沒有明說,后人分析,當時為了防腐,給尸體灌下大量的劇毒液體,讓五臟腐朽為液體,反而阻止繼續腐敗的可能。經過百年,這一口液體,毒性已然不大,但仍然可以燒灼盜墓者的臉,也算他罪有應得吧。
在這位本地帶路專家的帶路下,北宋“七帝八陵”挖了個遍,其中宋仁宗的永昭陵更是被翻了個底朝天。其中宋太祖趙匡胤也不得幸免。這位專家依靠盜墓技術發家致富,當地有人認為民間盜墓朱漆臉,是劉豫兒子劉麟手下,為偽楚皇太子面前表現自己,親自下手開棺趙匡胤。趙太祖生前創立太祖長拳和盤龍棍,號稱一條哨棒打遍400軍州,又是出身軍人世家,后面又是稱帝,骨架較大,體寬身胖。盜墓者講究身體靈巧,一般都是瘦弱居多,畢竟盜洞大小有限。打開之后發現陪葬品奇多,而且傳聞中的玉斧(也有傳聞玉斧代代相傳,也有稱太祖最心愛之物還是陪葬了)、玉腰帶(腰帶應該是每任宋帝都有的)都在。為了展現自己,朱老大用繩子吊起尸首上半身以取出腰帶,不料尸體口中噴出黑水,正巧噴了朱一臉。后面發現黑水無毒,但是臉上的黑印是洗不掉了,也就有了外號“朱黑臉”“朱漆臉”等。(想來這個墨水應該是“墨刑”,宋稱“黥刑”,大家知名人物如宋江、林沖等108好漢不少都有,宋大將狄青都是臉上有金印、黥面。只是朱老大應該大半張臉都是墨跡)。類似之前流行的泰國海娜紋身,但是要難洗難看的多,所以稱他為“朱漆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