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清朝出國使團是怎樣展現中國的形象

來源:小編整理2024-10-25 09:17作者:黃日展

西方人給中國人一直是紅地毯待遇。載澤回國后的一番話道出真諦:造成如此狀況,一在國勢太弱,二在政體特殊。西方人作為強者,在弱者、尤其是“半開化”的國家面前,更容易寬宏慷慨。載澤感受到的仍是一種“輕侮”。

清朝出洋使團

1905年12月19日,上海吳淞口,清朝欽差大臣戴鴻慈和端方率領的政府出洋考察團,乘坐清軍的小火輪,直抵美國太平洋郵船公司的巨型郵輪“西伯利亞”號前。代表團的隨員們已經在恭候了。他們登上了“西伯利亞”號,下午2時,郵輪拉響汽笛,緩緩啟航,駛向日本。

自從西歷12月7日在北京正陽門火車站上火車,到天津后換汽車到秦皇島,再換乘當時中國最好的軍艦“海圻”號到上海,一路上都被袁世凱等官員精心安排嚴密保護。

約一個月后,1906年1月14日,中國政府出洋考察團的另一路由載澤、尚其亨、李盛鐸率領,登上法國輪船公司的“克利刀連”號后,也駛往了日本。

史無前例的出洋團

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政府出訪團。在此前,清廷不是沒派出過官方考察團。第一次,如果可以算官派的話,很不倫不類。那是1866年,時任清政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要回國,清政府派了前山西襄陵縣知縣斌椿率其兒子和三個同文館學生一塊跟著去,算是開開眼界。

清朝出洋使團

第二次,在1868年,應是朝廷正式派的代表團,但是團長卻是美國人,名蒲安臣,是剛卸任的美國駐華公使。當時中國與列強們簽的那些不平等條約要修約了,朝廷一是怕列強們“索要多端”,二是擔心中外禮儀不知怎么擺平,靈機一動,竟然想到了派外國人去。這個使團訪問了11個國家,歷時2年8個月,走到俄國時,連團長都病故了,這樣使團中的中國人志剛才接任過來。再往后,1896年,有李鴻章訪歐美,事由是為賀俄國沙皇的加冕典禮,實際是想搞“聯俄拒日”,訪問完俄國,就順便歐洲美國游歷一番;1901年7月,因德駐華公使被殺一事,清廷特派醇親王載灃去德國道歉。

然而,以專程前往西方的政府代表團級別之高、目的之明確,這次的五大臣出訪團都是史無前例的。

五大臣中的頭一名,是載澤。載澤的身份是皇室宗親,康熙的第六代重孫,出生第二年就被封為鎮國公。他也是五大臣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出洋時尚未滿30歲。其余四人,都在四五十歲,最大的戴鴻慈,已經52歲。

五大臣中的端方,是個參與過戊戌變法又在地方上厲行新政的大員,時任湖南巡撫。另兩位,李盛鐸時任駐比利時大使,尚其亨是山東布政使。

出動這樣一個空前高規格的政府代表團,要去干什么?1905年7月16日光緒發的諭旨說得很明確:“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從”。光緒說:方今時局艱難,百端待理,為什么變法總是沒什么實效?恐怕是承辦人員“未能洞悉原委”。所以要派人分赴東西洋各國,“悉心體察”。

1905年時的中國,義和團的庚子之亂剛剛過去數年。而在中國土地上剛剛結束的,是爭奪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立憲的日本勝出,專制的俄國落敗,這給當時中國朝野上下帶來的,又是一種立憲改革的刺激。社會上的報章雜志吵得熱火朝天,連袁世凱、張之洞等國內重臣也加入進來,聯名電奏要求立憲。

這就是清廷最終下決心派要員“考求一切政治”的背景。這份光緒的諭旨,已將身段放得相當低,昔日天朝帝國睥睨番夷諸國的威儀已經被列強打得一敗涂地,這時候,清廷的想法是:只要是富強之法,管它合不合祖宗先例,都先去看,拿來再說。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