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楚武王開始,楚國的北方邊境局面,已經從當年的抵抗中原諸侯侵擾,變成了此時的主動出擊,不斷占領中原諸侯土地,黃河流域的宋國、蔡國、鄭國等國家的迅速削弱,與此關系頗大。楚武王的兒子楚文王在位時期,將楚國的國都定在郢都,以此為中心,楚國很快有了“楚地千里”的廣闊版圖。到了楚成王在位時期,周天子終于承認了楚國的王位,要求楚國“節制百越,無侵中國”。對于楚國的畏懼,可謂溢于言表。
這時期的楚成王,在楚國歷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之所以不太出名,主要因為他運氣不好,生活的年代先是有齊桓公九合諸侯的霸業,如日中天的聲威;后又有晉文公稱霸中原,繼續尊王攘夷的大業,將這位楚王的聲威給“襯”了下去。他在位的時期,和這兩位春秋霸主都曾經“對話”過,先是和齊桓公針鋒相對,險些釀成兩大強國之間的全面戰爭,最終在正確認識了雙方實力對比后主動求和,卻也讓齊桓公意識到此時楚國的強大。
而另一位霸主晉文公,與楚成王更有淵源,早年他還是個流亡公子的時候,就曾得到楚成王的幫助,而后兩人兵戎相見,在城濮打了一戰,結果是楚成王大敗,晉文公確立了霸主地位。但這一戰,晉國贏得相當驚險,當時晉國聯合中原齊國、秦國兩大強國與楚國對壘,但總兵力尚不及楚國的一半,如果不是楚將狐偃輕敵冒進,被晉齊秦三國聯軍合圍,此戰的結果恐怕還不好說。
而先后敗北于兩位霸主之手的楚成王,其實也是春秋時期的一位杰出君主,他在位的時期,正是楚國休養生息的關鍵時期。楚成王羋暉,公元前671年至公元前626年在位,在這44年里,楚國奉行的政策,是“布德施惠,結好諸侯”,他主動修復了自楚武王起與周王室以及中原王朝的緊張關系,退還了部分占領中原諸侯的領土,主動向周天子進貢,面對齊桓公的軍事壓迫,他有禮有節,既保持了領土完整,又讓齊桓公認識到了楚國的強大實力,不得不采取敬而遠之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