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的老百姓,心中所喜歡、口中所稱道、文中所贊頌的,還是皇帝的武功:兵力強大,不但有足夠的力量抵御外敵,還能主動出擊,開拓疆土。像漢武帝那樣,盡管他也喜歡女人、寵幸女人,迷信道家方士的長生不老邪說,還濫殺無辜,莫名其妙地殺了許多人,包括自己的兒女。種種跡象,都說明他是個昏君、暴君,但是僅僅因為他敢于反擊匈奴、出擊匈奴,后人對他的定評,最后還是落在“明君”兩個字上。秦皇漢武,其實是兩個暴君,但是都得到后人的稱頌。
反過來說,一個皇帝,是不是有文化,老百姓似乎并不太計較。如果你不能組織強大的國防力量,總是受周邊小國、特別是文化落后的游牧民族的欺負,你當皇帝的就是文化再高,老百姓也不欣賞,更不買賬。不管宋徽宗的花鳥畫得怎么栩栩如生,不管李后主的詩詞寫得如何纏綿悱惻,最終定論,還是一個“亡國之君”!
清代以武力取得政權,乾隆皇帝繼承祖先“以武立國”的傳統,有一個“武”字當頭,在老百姓面前顯示的,首先就是國力強大,所以他的“文化”,相應地也就顯得特別突出,于是他就成了被人歌頌的“文武全才”皇帝。不管怎么說,以強大為前提,一個有文化的皇帝,總比一個沒文化的文盲皇帝好不是?
乾隆皇帝最大的缺點,或者說最最缺少的自知之明,就是過于“戀棧”,過于留戀帝位。僅僅因為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他也一定要做滿六十年,既不想超過他爺爺,但也只限于比爺爺少一年,以此顯示自己的威望成就都不比爺爺差。—其結果,是國家步入了老人政治,朝政也不可避免地從鼎盛時期的高峰,漸漸跌落到式微的低谷。
老皇帝在位時間過長,對太子來說,也是一種壓抑:如果是長子當太子,老皇帝六十年不退位,太子的年齡都有可能超過六十歲了。歷史上多次發生的太子謀位,何嘗不是因為“等不及”而被逼出來的?
盡管清朝從康熙以后,采取不立太子的政策,因此也無所謂“太子謀位”,但是這種潛在的危機,總是存在的。
而皇帝年老,難免會出現老年人的通。簮鄄乱桑瑦蹖,愛偏信,愛享受,愛聽恭維話,等等,等等。乾隆的晚年,可以說這些毛病都有。
乾隆遇到和珅的時候,正好是六十歲。他在皇帝的寶座上已經坐了三十五年。一方面,他信心十足,自以為僅憑經驗就可以綽綽有余地治理好國家;另一方面,他也會感覺到心力交瘁,體力不支,有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可奈何的感覺。這時候,他所特別需要的,正是一個善于處置朝政的干才,同時又是一個十分聽話、而且具有忠心的奴才,讓他既可以放放心心地繼續當他的松心皇帝,又可以松松心心地當他的放心皇帝。而和珅,正是這樣一個理想的人才。—可以這樣說:和珅在這個時候出現,正是最佳時機!再早十年二十年,也許乾隆就不會這樣賞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