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多喜愛園居生活,大多數時間都在三山五園度過,所以往往就近聽政。地點:康熙在暢春園清溪書屋,雍正在圓明園萬方安和,乾隆在圓明園含經堂,嘉慶、道光在圓明園勤政親賢,咸豐在圓明園北遠山村。同治年間圓明園被焚,頤和園尚未重修,而且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所以就在故宮養心殿聽政,光緒年間則在頤和園仁壽殿。
雍正以后,皇帝似乎不再起大早上朝了,所謂的上朝,也就是在養心殿召見軍機大臣。而“百官”基本就在宮外的六部辦事,有重大事件,先呈報軍機處,再由軍機處決定哪些事情、在什么時間請皇帝御批。一般的事件,基本都在軍機處解決了,解決之后再告知皇帝。所以真正要讓皇帝來處理決定的大事,并不是很多。
乾隆即位以后,在軍機處設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無定員,由皇帝指定親信的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兼任。軍機大臣的值班房在隆慶門內的北側,軍機章京的值班房在隆慶門內的南側。
軍機處的職能,原為承命擬旨,參與軍務,后來逐漸演變為全國政令的策劃與執行的中心,地位遠遠高于內閣,因此日常事務相當緊張。軍機處的辦事程序,一般是:每日寅時(凌晨3-5點),軍機大臣及章京先后到崗,內奏事處太監發下經皇帝批閱過的奏折,軍機章京分送各軍機大臣翻閱,如無特旨,漢大臣只看漢字折,滿大臣只看滿字折,這就是所謂的“接折”。卯刻(早晨5~7點),乾隆皇帝晨起,進膳后批閱部院本章及各督撫折子,大約辰刻(上午7~9點)左右,開始召見大臣,也就是“叫起”。軍機章京事先把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折另貯一黃匣,在“叫起”的時候交軍機大臣捧進去請旨,這就叫“見面”。軍機大臣和皇帝見面后退出,召軍機章京面授皇上旨意,分別交各章京起草繕寫,人各一通,如有字數過長或急需繕遞的,則由幾個人分紙速寫。旨稿繕寫完畢,交達拉密(領班章京)核校,然后貯進黃匣,送軍機大臣閱看,詳酌無誤之后,這才交內監傳遞送進,這叫“述旨”。內監們往往穿梭往返,絡繹不絕,相當繁忙緊張。
當軍機大臣的,因為要當面奉旨,要快速準確地記下皇帝的指示,因此除了熟悉前朝、本朝各種律例之外,第一,頭腦反應必須敏捷,要求思路清晰。有條不紊;第二,記憶力必須超強,要求具備博聞強記、隨問隨答的本領。這樣的官員,年紀太大,當然是很難對應的。
乾隆三十八年的軍機處,幾個滿漢軍機大臣的年齡是:漢臣劉統勛七十五歲,劉綸六十三歲,于敏中六十歲,袁守侗五十一歲,梁國治五十一歲;而滿臣中,除阿思哈、豐額、索琳年齡不清楚外,舒赫德六十四歲,阿桂六十歲,慶桂三十九歲,明亮三十八歲,福隆安約四十歲左右,福康安約二十歲左右。這樣的年齡結構,對于政務繁忙的軍機處來說,已經不是“偏老”,而是已經“嫌老”,可能多數人都感到精力不濟了。
在這樣的前提下,乾隆皇帝想要培養一批年輕、精力充沛、具有敏銳政治眼光、處事干練決斷,而且完全忠于自己的人,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和珅恰恰就具有這樣的特長。那一年,和珅二十三歲。兩年之后的乾隆四十年,和珅二十五歲。閏七月,值乾清門。十一月,擢御前侍衛,授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就是正二品官了;再過一年,乾隆四十一年,和珅二十六歲。正月,授戶部侍郎。三月,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四月,授總管內務府大臣。八月,調鑲藍旗滿洲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賞戴一品朝冠。十二月,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他才二十六歲,就當上了戶部侍郎,這可是總管全國財政的從二品副部長級大官,還是“賞戴一品朝冠”的呢!沒有真才實學,光靠自己吹牛、靠皇帝賞識,恐怕是做不到的。何況所有這一切升遷,都是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實際上只在一年的時間中完成的。古往今來,還有誰比他升得更快?